第六章知觉1.解释:定势:之前发生的知觉对当前知觉的影响,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又称为心向或思维定势。
深度知觉:判断物体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的知觉。
绝对距离:判断观察者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绝对距离。
形状常性:当观察物体的角度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形状仍然不变。
描画法、比配法。
大小常性:当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仍然不变。
错觉:所谓错觉就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说明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有哪些?刺激物同时刺激双眼是否形成双眼视差,以及视差的程度依下列条件为转移,即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A、一个物体如果是平面的,或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一样远,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没有差异。
B、一个物体如果是立体的,或者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远近不同时,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是有差异的。
C、一个立体物的深度增加时,或几个平面物距眼睛远近差别变大时,形成的象的差异的程度也就越大。
D、如果把立体物或几个距眼睛不同的平面物,原来离眼远的部分和原来离眼近的部分调换过来,则右眼和左眼网膜上的象也就相应的调换过来。
以上是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
单眼虽然也可以利用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影等来分辩远近,但其效果远不如双眼准确。
尤其是当视野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利用周围环境的物体作为参考时,双眼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3.深度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客观条件就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点。
而客观条件在人的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物体的大小。
假如知道客体的实际大小,那么,通过视觉就可以推知它到你的距离。
2.物体的遮挡。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物体部分的掩盖了另一个,就被知觉为近。
3.光亮和阴影。
显然,光亮的物体近一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就显得远。
图画就是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色的。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远处的物体轮廓不如近处的清晰分明。
由于这种经验,就使人觉得模糊不清的比看得清楚的物体离我们远。
5.线条透视。
空间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近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就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就小。
6.运动视差。
视野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提供了关于对象所处的距离的线索。
我们就可能根据物体的相对移动速度来判断距离。
4.深度知觉形成的主观条件是什么?1.个体的生活经验。
客观条件为人提供了判断距离的经验,而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深度信息,但人类的视网膜的视象,只是准空间的平面象。
视象本身不具有深度,人眼之所以能够看出深度,这是人的大脑利用各种深度线索产生深度知觉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完成的,即人类的生活经验。
2.眼球运动线索。
包括眼睛水晶体调节运动和两眼视轴的辐合运动,只在很有限的距离起作用。
3.双眼深度线索(1)双眼视差。
在两个网膜上分别感觉着不同的视象,这就是双眼视差。
(2)深度视锐。
这是能够辩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或深度的最小辩别阈限。
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用霍尔一多尔曼知觉仪来进行。
这个仪器上有一(或两)个圆定的立柱,有一个可以前后移动的立柱。
仪器上有刻度,可以读出移动立柱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距离(误差)。
被试在2米处通过仪器窗口进行观察,并对活动立柱进行调节,调节到与固定立柱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主观上)。
第七章记忆1.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研究前摄抑制的设计:实验组:先学习A,后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控制组:休息(时间如学A),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
●研究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实验组:学习A——学习B;检查对A的保存量;控制组:学习A——休息(时间如学B),检查对A的保存量。
在前摄抑制的这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B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所对B的保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习A 对学习B有前摄抑制的作用;在倒摄抑制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A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对A的保存量,那么,学习B对学习A就有倒摄抑制作用。
产生抑制的因素:1.材料的相似性。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成份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
2.学习的巩固程度。
对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越好,则抑制效果就越小。
3.学习时间的安排。
在学习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学习,则产生的抑制就比较大;如果先后学习之间有一个短暂的体息,这种抑制的程度就降低。
2.试学习设计一项瞬时记忆的实验研究。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只报告全部识记材料中的指定部分的内容。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然要求被试识记所有内容,但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部分,再由这一部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因此,任意要求被试回忆哪一行,其结果都可以代表其他各行的识记效果。
3.短时记忆遗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1.缺乏复述。
遗忘是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也是如此,是由于对储存的信息缺乏复述而导致记忆痕迹自行消退的结果。
2.干扰。
短时记忆的遗忘,后继活动的干扰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4.影响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的迁移。
在一种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会对学习另一种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迁移的效果有两种:正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容易学习;负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加困难。
(2)材料本身的特点。
一、意义性。
意义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要比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好,这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被证明了的。
二、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材料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其学习和记忆效果也就不同。
5.学习和记忆的方法①死记硬背学得的东西,一般很难长时间的保存。
所以,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在事物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联系越多,则越有利于对其保存。
②整体学习和分散学习。
把材料当作一个整体反复的学习记忆,几次达到标准;或把材料分成几部分,逐一学习各个部分,最后达到同样的标准。
哪一种方法效率高?一般的说,分散学习优于整体学习。
在记忆需要反复多次的情况下,一般的应考虑:A.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消退。
B.恢复:紧密集中的学习会产生疲倦等抑制性因素,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学习中也应考虑记忆的恢复。
C.休息时间的安排:休息可以避免干扰性反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休息又会使已经产生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休息时间一般不宜太长,间隔也不宜太长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④两种记忆的干扰因素不同。
7.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多重记忆系统说。
其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
(2) 迁移适当加工说。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子系统。
(3) 激活扩散理论。
有人从激活扩散理论出发,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它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阀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由于节点的激活过程具有积累性,从而使这些节点更易于激活,表现出启动效应。
8.解释:记忆: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的保存。
全部呈现法:把需要被试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一次全部呈现给被试,让其学习和记忆。
具体使用时又会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限定学习时间,另一种是不限定学习时间。
提示法:把材料的各个项目按一定的速度依次向被试呈现,让被试进行学习和记忆。
对偶学习法:把学习材料匹配成对的呈现,以使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测量方法:词干补笔和知觉辩认(经典方法)。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1.解释:思维: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分析: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分为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
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个别特征、属性结合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
心理语言学将言语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即获得、理解和生成。
言语理解的对象又包括来自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的材料,前者即口语理解,后者即阅读。
语言:是若干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结合的若干规则的集合。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A 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B区别: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思维是一种过程;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1)什么是动作技能,其形成具有什么特点?动作特别灵活敏锐而发展成为熟练技巧,包括运动技能和行为技能。
运动技能在日常表现得较为广泛,劳动中的各种操作、速写、打算盘等都属于这种技能;行为技能是在应用行为规范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巩固。
如:良好的卫生习惯、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等。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属于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特点:①注意范围狭小②习惯动作的干扰③慌乱、紧张、不协调。
B动作的交替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表现出:①初步掌握局部动作的联系;②紧张程度逐渐降低。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随着练习的增加,技能就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特点:①动作形成了自动化②意识控制减小(2)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明确练习目的。
有无明确的练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方法。
明确练习目的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有强烈的动机因素;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2.正确的练习方法。
①避免试误法:尽量接受前人的正确经验,少走弯路;②示范讲解相结合;③循序渐进3.了解练习的结果(反馈)。
了解练习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a)可以纠正练习中随时产生的错误,减少多余的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b)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练习的效果。
了解得愈准确,则练习的效果就愈好。
c) 各种结果都可能起反馈作用.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历哪几个程度(结合解Newell)a)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