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怎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现实社会中,学生相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处在弱势地位。

他们是因为年龄和相关的生理因素、自主能力,以及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而成为相对弱势群体。

6-24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是个体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尚有一定的依赖性而没有完全独立,是正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

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其核心任务是获得最主要的社会资格与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身心的发展、社会道德规范与意识的养成,还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需要给予特殊的关心照顾、社会保护和福利服务。

鉴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是否能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

1.提高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法律素质为从根本上遏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必须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法知法,提高教师对学生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教师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

教师资格考试应增加教育法规方面的内容。

组织在职教师系统学习与学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知识。

2.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教师的潜意识中,“师道尊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的师生观还根深蒂固。

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具有绝对权威,其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育者很难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加以对待,在学生管理中也就容易出现“家长” 式作风,教师对学生什么都管,进而造成对学生权利的忽视和侵害。

当今社会是民主社会,作为当代教师,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要彻底摈弃陈腐落后的师生观,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尊严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主体,对作为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应给予加倍的呵护,认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

益。

3.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使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和家庭应该培养他们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对遏止
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是日益“走向权利的时代”,只有
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 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侵犯学生 合法权益的现象才能被有效遏止。

4.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法制化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 和强化法制精神,做到依法建章建制,保证校规的合法性。

定校规、校纪, 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 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 必须符合法律、 法规
和规章的规定, 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

这一原则已被我国的司法实践所确认。

也就是说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应当遵循 法律优先原则和法治统一的原则, 即下位法的制定必须有上位法的依据, 必须与上位法的精 神一致,不得与之矛盾,所有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按照这一原则,校规、校纪 的制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使学校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树立 “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 但是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