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奥体、博览、枢纽、高等教育等1 0 0 个多功能城市综合体的宏大计 划, 以此来实施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
未来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主流模式应是大规模的区域开发, 开发模 式的核心就是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拉动城市 化进程的重要引擎[8]。未来城市的发展必然是资源更集中, 这是城市 迈向都市化、国际化的标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综合体将是 未来城市物业发展的最终形态。
[3]张汉. 现代西方社会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 重庆大学学报,
(5).
2008(8).
[ 8 ]童悦仲等. 新城市综合体价值高峰论坛[ R ] .深圳: 中国房地产及
[4]谭仲池.城市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住宅研究会,2009.
(上接第 2 4 0 页) 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 使其将经济活动中能源生产 和消费的外部性问题纳入到成本- 收益的经济活动中。“低碳经济” 就是要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做到“三低”, 为提供环境需求和舒适需 求提供服务。“低碳经济”是为人的经济价值提高提供公共服务功 能新的制度。 任何社会都会面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的 事实。当然,人的经济价值提高时,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和更好的机 会。制度被视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经济增长进程 改变了对服务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需 要用更加全面的标准衡量, 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成本不能用个别 成本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本的重要性。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 人 们要求要用更加全面地和科学的标准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考虑经济发 展过程中社会所付出的代价。某些制度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一个 变量, 而且这些变量是对经济增长的反应。“低碳经济”就是对于现 阶段的经济增长及其方式作出积极反应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制 度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制度安排是集体选择的结果,是基于人的经济价 值的提高后, 对于社会发展有了某种共同的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发生 的。“低碳经济”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 够适应新的增长要求的结果。
[1]陈钢.追寻国际经典都市综合体[J].尊地洞察,2007(27).
2006(3).
[2]朱凌波. 2 0 1 0年城市综合体专业报告摘要[ C ] . 北京: 全国工商联
[6]邓汇.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人居汇刊,2006(1).
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2010.
[7]邹林,卞洪波.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
二、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按照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城市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4] : (1 )1 9 4 9 年前。我国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自古是以行政中心 城市为基础,另外,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决定了此时期的中国 只能是缓慢的城市化。 (2 )1949年至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农村集镇 发展萎缩。 (3 )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等政策的调 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纳了一部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中国的 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 )2 0 0 0年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并成 为带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 接近4 6 % 。 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整体的缓慢,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大大晚 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中国早期的建筑综合体
(二)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相继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最早的是 被合称为“双峰并世”的深圳国贸中心和北京国贸中心。后来更涌 现了如上海的新天地、苏河湾, 北京的燕莎、华贸中心、深圳的帝王 大厦、广州的天河城等城市综合体新产品。 最近几年,城市综合体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各处开花,许 多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也开始把城市综合体作为改变城市形象和 环境, 进行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手 段。例如,杭州提出了建设20个新城,涵盖旅游、商贸、商务、金融、
三、城市综合体发展分析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产业革命直接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 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能有效聚集一定区 域内的经济、人力、组织、文化、技术等资源的建筑形式则应运而 生, 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如图1 )
图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文献
[5]毛曦.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总之, 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建筑成熟、价值思考为城市综合体 后来发展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城市综合体的盛行: 2 0 世纪7 0 年代至今 7 0 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心理等多方面新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复兴与城市 中心区的价值。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多样性城市回归的潮流, 主 要形式如购物中心、早期历史建筑的改建开发、组合多功能的城市 综合体、城市区域的重新规划等。许多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开始重新 回到市中心。城市对繁荣与活力的追求, 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 催化剂。 另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被知识密 集型生产所代替, 这为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空间融合奠定了物质 基础。市中心大量集中的第三产业人口为城市综合体提供了持久的 支持力。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 将人们从长时间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现代人由此获得了较过去高 2-3倍的闲暇时间。因此,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游憩空间及内容, 如求知型的图书馆、业余学校,娱乐型的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场,服 务型的商场、餐馆、美容室, 休闲型的公园、画廊等。这也为城市综 合体的出现提出了客观要求。 居住空间的构建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国外大城市中大量出 现了混合居住区、整体式小区等,即在居住空间中融入多种城市职能, 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 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 组织。 城市综合体开始在西方国家大量兴起,例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 斯、加拿大多伦多的伊顿中心、日本东京的六本木等。
理论探讨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曾 月 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城市综合体已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开始盛行。本文以城市化历程作为背景,分别追溯了西方国家 和中国的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以及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化 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前进与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已由原来的简单聚集、粗略 规划、简单分散的建设模式, 转向有序规划、产业聚合、功能互补的 综合模式[1]。亦即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又称HOPSCA, 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 城市功能之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 并与城市的交通、环境、发展相 协调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说,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2011. 01
241
理论探讨
在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功能复合较简单的建筑综合群, 例如建于1 9 0 3年的北京东安市场是2 0 世纪中国最早的综合市场, 建于 1 9 1 8 年的上海永安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综合体。1 9 5 0年, 我 国开始从前苏联引入“居住小区”模式, 居住型综合体在我国开始大 量涌现。
求从各方面提高生活舒适度, 城市郊区的综合体开始与步行商业街结 合起来,如美国的休斯顿长廊(The Galleria Huston)。
然而,由于大量的城市高收入人口外流,分散到城市周边,却并没有 形成一个中心区或城市新区,同时还带走了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城区 中主要居住者都是低收入阶层,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致使了城市的衰 落, 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另外, “邻里单位模式”也开始出现弊端。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 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却忽略或 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6]。当社会从满足 量的需求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 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 地显现出来。因此,1960年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 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 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 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会开始出现了 顺应人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讲求城市结构的多重性、功能的复合 性、适当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等思潮。
一、西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一)城市综合体的起源: 建筑综合群 从城市产生之时起,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然而,农耕时代的本 质决定了早期的城市主要是小商小农和少数的手工业者在城市空间 的聚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简单,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市性质、功能单 一,对外辐射能力较弱,人口聚集能力不快。在早期城市化进程这一漫 长的历史过程,仅在某些较为先进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都 市综合体的建筑群, 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 场。 (二)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雏形: 单功能综合体 1 8 世纪6 0 年代,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 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至此,传统 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被打破, 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 急剧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市中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较高的薪金待遇, 这一切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寻找 机会, 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由此住房紧张、交通拥 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城市病”的问题开 始浮现。为了根治“城市病”, 1 9 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 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 0 世纪2 0 年代, 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 向迈进[7]。 城市开始出现功能分区的综合体: (1 )大型公寓或住宅区的出现。由于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远赶不 上城市居民的增加速度,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升,再加上当时功能 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影响, 西方社会开始出现“邻里单位模 式”,以改变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挤、恶劣的居住环境,典型如 法国马赛公寓。 (2 )工业办公区的出现。这是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工厂数量 的需求增加导致的, 以芝加哥的办公区为典型。这种办公综合体多是 大楼的底层和裙楼做商业零售,塔楼部分是宾馆和办公用房,将多种功 能和形式结合在一栋建筑中, 满足市中心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购物、餐 饮和住宿等要求。 功能分区原则虽然能很好地协调各部分的比例, 防止城市功能的 混乱, 却易使城市发展偏向单一化, 导致了当时城市发展计划中贬低 “高密度、传统街坊和开发空间的混合使用”, 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 样性。不同空间的单一化分割,相互间缺少内在的必要联系,不但没有 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整体的混乱,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产生严重制约。 (三)二战结束后城市综合体的缓慢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后,由于工业化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 速度也日益加快, 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60%以上。“城市 病”更加严重,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的低收入者,人们开始认为城市特 别是市中心区不再适合居住。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中产 阶级普遍拥有私人汽车, 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使驾车出行十分方便 快捷。同时婴儿潮也使得人口迅速增加, 人们不得不到城市中心区之 外寻找新的居住地点, 这时环境幽雅开阔、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 市郊区成为首选。西方许多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趋势。 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如大批企业开始 到郊区投资建厂、零售业外迁、城市空心化现象等, 但最主要的还是 开始出现了商住结合型综合体,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后,强烈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