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 1 页 共 11 页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 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 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等。

③ 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 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 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 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 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 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 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① 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 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 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 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 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 2 页 共 11 页 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6. 树突棘的概念和功能?

答:① 树突棘: 神经元树突表面发出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② 功能:

(1)专供接纳突触。

(2)与信息传递有关。膜上有许多种受体和离子通道,胞浆内含有多种第二信息和效应系统。

(3)在海马和皮层细胞,树突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钙室,颈部又是一个可调节的机械屏障,使钙不弥散于主干树突内,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

(4)树突棘的密度形状可以随神经元不断活动而变化,与学习记忆及神经可塑性有关。

7. 什么是突触?组成是怎样的?

答:突触是实现神经元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器间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8. 突触电位包括什么?概念是什么?

答:突触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突触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产生,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9. 什么是神经递质?

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不同的递质打开不同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 按照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① 胆碱类,有乙酰胆碱。

② 单胺类,

(1)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

(2)吲哚类:包括5-羟色胺。

③ 氨基酸类,

(1)有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

(2)抑制性氨基酸:GABA,天冬氨酸。

④ 多肽类: 有内源性阿片样肽、P物质、脑利钠多肽、胆囊收缩素等。

⑤ 其他类:有NO、前列腺素、组氨、嘌呤核苷酸等。

11. 神经递质的受体及分类?

答:神经递质受体通常按其所识别的神经递质而命名,并进行分类,如乙酰胆碱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等等。以下3种分类方法:

① 根据受体所在突触的位置,神经递质又可分为突触后膜受体和突触前膜受体。通常突触前膜的受体远比突触后膜的受体少。

② 离子通道型受体和非离子通道型受体

③ 兴奋型受体和抑制型受体。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 3 页 共 11 页 12. 突触前膜受体的概念?

答:突触前膜受体,又称自身受体。作用:(1)调节自身递质的合成,尤其是自身递质的释放。(2)摄取和灭活神经递质,防止突触间隙中递质过多。(3)协调共存递质的释放。

13. 受体激活后的效应有哪些?

答:① 通过门控离子通道,使神经元产生快速电信号反应,通常历时几个毫秒。

② 通过第二信使介导的慢反应,时程较长,几秒到几分钟,主要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的代谢。

③ 通过第三信使影响基因表达,历时更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这种长时程效应(LTP)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和长时程的记忆。如CREB为第三信使。

14. 乙酰胆碱的功能?

答:乙酰胆碱是最早被鉴定的神经递质,主要功能是:作为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局部激素的作用。某些细菌、霉菌或植物的代谢产物之一。 毒物作用:如黄蜂刺及刺草中均含有大量乙酰胆碱。其中作为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增进学习记忆,感觉,运动功能,在维持觉醒-睡眠中的功能等。具体的:

① 感觉。感觉特异投射系统有三级神经元。其中,第二、第三级很可能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它参与多种感觉的传入。还参与针刺镇痛及拟胆碱药的镇痛作用有关。

② 与运动功能有关,锥体外系运动的高级中枢在纹状体,内含M型胆碱能中间神经元。

③ 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兴奋是学习、记忆和意识的基础。已知隔区-海马-边缘叶M型突触与短期或近期记忆有关,被称为“记忆突触”。乙酰胆碱是直接执行学习行为的神经递质,它能使神经元持久兴奋,成串放电,并有利于记忆的储存。故胆碱疗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能力。

④ 大脑皮质感觉区M1与清醒-睡眠周期活动有关;乙酰胆碱 对行为、脑电及摄食、饮水、体温、血压调节等均起一定作用。

15. 多巴胺受体的亚型和中枢多巴胺的功能?

答:①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D1、D2、D3、D4、D5。 D1受体大家族: D1、 D5受体; D2受体大家族: D2、D3、D4受体。

② 功能:

(1)调节躯体运动:锥体外系多巴胺障碍与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迟发性运动障碍、锰中毒等多种神经精神及疾病有关。

(2)参与精神情绪活动:主要通过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发挥作用。

(3)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4)可以使中枢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并调节心血管中枢的活动,DA还影响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拮抗针刺镇痛的效果。

16. 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都包括什么?

答: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NMDA(N-甲基-D天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GABA(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牛磺酸。

17.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什么?解剖学的基础是什么?

答: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① 警觉网络中,蓝斑-皮层NA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景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 4 页 共 11 页 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的功能是对立的。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活动,以优化加工能力,易化反应传出。

② 定向网络的组成部分为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定义是与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主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上丘及其周围区域与视觉定向有关,对有效线索引导行为起定向的作用。丘脑损伤患者及丘脑枕核被化学损伤的猴子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

③ 执行网络:位于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表现为分心,前额叶病人注意的控制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

18. 什么是对侧忽视综合症?

答:顶叶的损伤后引起对侧忽视综合征,主要表现是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应的反应。原因是对损伤同侧线索的过度注意或者注意脑损伤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19. 什么是朝向反射(定向反射),它的生理反应是怎样的?

答:①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② 生理活动主要有以下的变化:

(1)植物性神经功能变化,如瞳孔放大、皮肤导电增强、躯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和心率变慢。

(2)脑功能变化,如脑电图出现去同步化快波,皮层兴奋性提高。

(3)运动功能变化,如头颈肌和眼外肌收缩,使感觉器官朝向刺激源。

20. 匹配理论如何解释朝向反射?

答: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21. 什么是负启动?

答:负启动是一种抑制效应,它是指前一次的干扰刺激如果作为目标再次出现时,对这个目标的反应的抑制。

22. 持续行为的概念?

答:持续行为:前额叶病人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行为间进行转移。病人很难抑制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额叶损伤导致了行为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