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产业行业概况

中国文化产业行业概况

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概况目录一、行业概况 (1)1.1行业分类 (1)1.2行业发展状况 (2)二、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介绍 (2)2.1文化艺术产业 (3)2.2新闻出版产业 (4)2.3广播、电影、电视产业 (5)2.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产业 (6)2.5广告会展产业 (6)2.6艺术品交易产业 (7)2.7设计服务产业 (7)2.8旅游、休闲娱乐产业 (8)2.9其他辅助服务类产业 (8)三、行业政策 (9)四、未来发展 (10)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影响举足轻重。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一、行业概况1.1行业分类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具体见表1)。

(四)专业设计服务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一)印刷专用设备的制造(一)景区游览服务(二)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的制造(二)娱乐休闲服务(三)其他文化专用设备的制造(三)摄影扩印服务(四)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的批发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五)舞台照明设备的批发(一)工艺美术品的制造(二)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的制造(三)工艺美术品的销售1.2行业发展状况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幅度都在16%至20%左右,超过GDP的增长幅度(见图1),因此占GDP的比重在不断提升。

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但我国文化产业占比不足4%,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图1 2006 -201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占GDP比重①二、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介绍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在这一趋势①数据来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

其中2006 年-2011 年数据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测算,2012 年数据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进行测算,同时为方便比较,也对2011年数据按照新口径进行了调整,2013年数据来自《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其显著标志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出现。

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上来看,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市场规模分别达46%和17%,总和占整个市场的60%以上。

与此同时,相对新兴的游戏、手机、网络等互动类产业在整个市场中占有率较低,总和仅为9%。

下面主要以北京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九大类来介绍。

2.1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和文化艺术代理服务等。

这类行业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和增长知识,属于比较小众的文化产业,层次高但规模小,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影响不大,与国民经济总量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类细分产业规模比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像艺术表演这样的行业属于比较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只有少部分对此有特别偏好的人才会消费,需求少,供给也相对不大,整个细分产业规模就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绝大部分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收入本来就不高,甚至很多场馆都是免费开放,此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积淀,其产业规模几乎可以说是很难扩张。

因此,文化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比较高端的文化产业,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由于这类细分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其产业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例微乎其微,且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快速扩张,仅就规模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艺术产业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并不重要。

2012年我国艺术创作演出全年总收入196.88亿元,增长26.6%;其中演出收入64.15 亿元,增长21.8%,但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得比重仍然很小(仅1.09%)。

文化艺术类细分产业比较松散,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主要包括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而从文艺表演来说,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是各种表演团体和剧院,包括话剧团、歌舞剧团、儿童剧团、文工团、戏曲剧团等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解放军艺术团、心连心艺术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中国歌舞剧院等等。

2.2新闻出版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包括新闻服务,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

这个行业是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产业规模大,增长快,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细分产业。

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加2066.7亿元,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较2011年增加595.3亿元,增长14.8%。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9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5%、增加值的83.0%、总产出的88.4%和利润总额的81.2%,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6.8%、增加值的71.2%、总产出的77.0%和利润总额的69.7%,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加557.6亿元,增长40.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1.6%,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

从行业细分数据来看,数字出版仍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较快的行业,2012其占全行业比重首次突破10%。

但与传统的印刷复制等行业比,其占比仍然较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渐清晰,数字出版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了适合企业特点的数字出版模式。

有代表性的如起点中文网、逐浪网的网络原创文学;北大方正、中文在线、书生、超星、通力公司的电子图书;解放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文新集团、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移动的手机报、数字报;商务印书馆的在线工具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在线与远程教育出版: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的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群(网)等。

这些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各具特色,产业形态已初步成型,在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

出版科研机构在为数字出版提供理论支撑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电子阅读器评测报告》、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报告》等在业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数字出版观念的普及、理论的传播和技术的应用。

高等院校开始逐步担负起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100多所院校已开设了数字出版相关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

总体来看,中国的数字出版依托传统出版行业的基础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速度较快、结构较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行业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并与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开发和智力支持体系,以政府政策导向为主要手段的产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出版企业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

2.3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包括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传输和电影服务。

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3476.93亿元,同比增长20.11%,增速超过2011年2.39个百分点,是同期GDP增速7.8%的2.58倍。

其中,广播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268.79亿元,同比增幅达20.29%。

在全球广告市场萎靡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全年实现收入1270.25亿元,同比增长13.12%。

有线网络产业收入660.98亿元,同比增长17.24%,较2011年15.66%的增幅有所提高。

广告收入和有线网络收入占比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其他收入占比提高,创收收入结构不断改善。

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2002至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4.22%。

中国内地超越日本成为紧随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新增10.5块。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13118块。

40条城市主流院线中,年度票房过亿的有25条,占比达62.50%②。

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都向下一代转换,向综合提供话音、音视频、网络接入等多种业务方向发展,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同时也催生出了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

互联网、手机等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服务的新渠道。

电台、电视台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主力军。

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文化样式和媒体业态不断出现,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提供媒体服务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著名的广播、电影、电视企业有:中影集团、上影集团、中广电、CCTV、②资料来源:2013年广电蓝皮书。

八一制片厂、上海制片厂、长春电影集团等等。

此外,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行业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如海润影视制作公司、新画面影业公司、保利华亿传媒、三辰卡通企业集团、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

2.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产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包括软件服务、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是该细分产业中附加值比较高的组成部分,而网游产业则属于这个细分产业中规模比例较高的部分。

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5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