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摘要:近年来我国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单位能执行相关规定,但此项政策是对企业更具约束力的控制,应用于行政事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实情以及单位的控制特点,从管理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性以及单位自身权责属性出发,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的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企业以及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规范,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管理特点和要求,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是有失公允的。

从产权角度分析,事业单位是公有制单位,权责不清,产权主体缺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以至单位缺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本文首先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康持续运行的有效举措。

一、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质以及目的带来体制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拟定和实施是为了与管理需求和目的
相符,确保在这种制度下进行正常运转。

体制问题是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大因素,而体制缺陷的根源在产权不明。

缺乏财务信息对外披露的机制,是造成权责不清的直接原因。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内部审批机制仍停留在控制主体的行为上,虽然这种审批机制建立在同一体系的不同部门之间,但仍是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

目前事业单位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与个人无关,因此未能真正形成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章必究的机制。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产权问题模糊不清,引发了权责归属不明确,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机构中的审核模式是以一个基本机构
为基点,存在于不同的下属部门中,仍属于自我进行管理,自我进行监督,这样会造成奖惩责任无法明确,问责过程和结果没有明确的承担对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管理漏洞,个别人员会借机钻空子,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公共利益。

二、内控制度作用被削弱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其实内部控制制度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在内控过程中各司职责。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基层管理人员认为,所谓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无非是上级为督促下级工作,管理下级部门,发挥权力和树立威信的手段,致使内部控制度应有的效力,执行力度及严肃性被极大地削弱,本为公共事业而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被层层歪曲,脱
离了初衷和性质。

目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还存在其他阻力,如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缺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一岗多职比较普遍,岗位间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白条现象过多;不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进行监管管理和明确产权主体
(一)对自身的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为使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具有正确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态度,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评价和监督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来说,其肩负的职责和权限更为关键,更具备自我监督和评价的必要性,只有管理人员具备科学的工作态度,才能引导政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员有序进行各项活动。

(二)内部审核
要形成全体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监督的体制,这样使内部监督要更透明、更公开,在管理信息和搜集数据方面也会更立体、更具有可参考性。

由于单位全体人员都成为审核和被审核人员,在大家互相激励互相改进之下,可更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

在互相评价和监督过程中,评价和监督的信息会更加真实可靠,方便部门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发现并进行管理方向的调整,所制定的方案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对行政事业单位自我控制的实现有较大的
促进作用。

(三)明确产权归属
在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严重的产权责任归属不清的现象。

由于掌握和使用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大多数人在公有制产权意识下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惰性,因此人员和部门之间应当明确各自权力和职责归属范围,明确产权归属。

要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职责权限,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体行政素质。

明确职责划分,有利于评价和监督体系的真实、可靠和有效,也有利于单位内部自我控制的全面开展,在考核过程中,只有明确权责、考核和审查的范围,才能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有序。

(四)负责人和受益人要明确进行划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监督系统中不但要重视领导人员的管理措施,还需要全员的配合和支持,基层工作人员是最贴近大众贴近社会实情的,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审核人员和控制部门进行材料的搜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在这项工作过程中,由于全体人员对整体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自我评价和监督的体制中,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都要进行较大的提升,进入到专业工作的层次中。

行政事业单位及各附属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守制度,产权明确。

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全面有效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大力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脱离以往管理不善,制度不严,
监督不力的困境,走出一条科学、合理、规范的运行道路。

(五)制度层面的进一步完善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将各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纳入部门预算的管理范围,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实施有序理财与全程监管,真正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制定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32).
[2]张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
济,2011(06).
[3]钟捷瑛.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