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

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

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

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

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

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

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

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

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

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

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

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

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

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高校又开始慢慢走上正轨。

在教育理念方面,由先前一味的模仿苏联模式,转为对欧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吸纳与模仿。

特别是伴随着政治氛围的改善,9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的理念被译介到中国,许多高校整合成为综合性大学,中央提出“211工程”和“985工程”确立建设一批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此外这些大学也承担着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责任。

然而,中国教育业依旧存在着许多弊端。

首先,应试教育扼杀了个性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一个摸样。

中考和高考的重要性在学生们的成长路途中被不断提及。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教育方式所遗留下来的,长期的科举制对现在仍有很深的影响。

考试制度被过度重视,从而导致如今的局面。

其次,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缓慢进步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是五千年文化礼仪之邦,但是人们的素质品质却世风日下。

长期对知识素养的渴求忽略了对品质素养的提升,可见应加大对人的品质素养的改善与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