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课程编号:0223327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
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三、参考论文和书目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省——巡抚——从二品道——道台——正四品府——知府——从四品县——知县——七品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第三节太平天国其他制度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圣库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礼俗制度。
本章重点: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难点:太平天国中央职官制度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创和确立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组成。
湖北军政府的组织制度。
“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召开和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构成。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活动。
《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的地方制度。
本章重点: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构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内容。
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制度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四章北洋政府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变迁北洋政府的成立。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的行动。
洪宪帝制。
袁世凯之后军阀混战,南北分立。
第二节北洋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一、袁世凯统治时的中央政治制度袁世凯统治时的中央政治制度先期是内阁制,后期是总统制,最后是帝制。
内阁制政府的组织形式。
责任内阁制的破坏。
《临时约法》的废除,总统独裁制的建立和主要机构。
帝制政府的成立和破产。
二、袁世凯死后军阀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袁世凯死后军阀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1916-1924主要沿袭内阁制,1924-1926段祺瑞组织“临时执政政府”,1926-1928张作霖成立“军政府”。
国会的性质、权力和变化。
历任大总统的职权变化。
不同时期内阁的变化和职权。
司法机关的设置。
第三节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政权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当时设有22个省,未设省的有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5个特别行政区。
北洋军阀政府还建立了省军政制度、地区性军政制度、临时性军政制度。
本章重点:北洋政府的中央政权机构难点:历任大总统的职权变化。
不同时期内阁的变化和职权。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第五章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8学时)第一节广州革命政权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南方政权的变迁。
广东政府的组织原则和政治体制,广东政府官吏惩治和法官考试制度。
武汉国民政府国家制度第二节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变化南京政府建立的理论根据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五权三序说。
南京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建立过程。
第三节训政时期的南京政府一、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南京政府南京政府中央权力机关中央政治委员会(中政会)的演变和职权。
训政时期的中央国家机关的构成。
国民政府主席人选、职权、地位的变动。
国民政府五院制组成与职权。
军事委员会的由来及职权。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机关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民意机构-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和职权。
国民党政府监察制度,审计制度,考铨制度,立法制度。
二、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地方政权省县两级制。
省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省临时参议会,地方选举制度。
保甲制。
新县制。
第四节宪政时期南京政府政治制度宪政的准备及开始前的斗争。
宪政的开始与实施。
宪政时的国家机构,总统、总统府和五院。
宪政的剖析。
第五节特务政治特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特务政治在国民党统治中的作用。
国民党特务组织的特点。
本章重点: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难点:五院制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第六章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中华苏维埃时期政治制度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过程。
中央苏维埃政权的体制由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中央人民委员会、最高法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构成。
苏维埃选举制度、检察制度、司法制度。
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治制度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制度是各级代表会议制即“三三制”,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抗日民主政权议会制度由各级参议会、代表会、村民大会组成。
抗日民主政权地方行政制度各地不同,主要是三级制和四级制。
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由军事管制制度、大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构成。
人民民主政权司法制度。
本章重点:抗日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难点:“三三制”,军事管制制度、大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材: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主要参考书目:1.吕振羽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
2.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3.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
4.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5.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6.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8.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9.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10.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1.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张富康著《中国地方政府》、汉口新昌印书馆、1947年。
13.程幸超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48年。
14.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台北正中书局。
1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6.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汉口直学轩、1936年。
17.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18.李达嘉著《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湾弘文馆、1986年。
19.李华民著《中国人事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
20.张金鉴著《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21.高一涵著《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商务印书馆、1933年。
22.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朱国汉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69年。
25.谢彬著《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会、1948年。
执笔:钱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