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往理论

交往理论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结构:分为两卷八章 • 一卷(序言和三章构成)批判费尔巴哈、布· 鲍威 尔和施蒂纳等哲学观点,同时正面说明了自己新 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详 尽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重要部分 • 二卷(由五章组成)主要是批判所谓的“真正的 社会主义思潮”,这卷的第二、三章已经遗失, 只有一、四、五章
小飞守角制作
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小飞守角制作
小飞守角制作
概念的界定
• 1、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 2、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 3.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小飞守角制作
1、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交往与生产是相互联结,互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生产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而这种交往的形 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作为直接的、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 前提的,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都 是社会性的,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进行的, 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 产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 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和彼此 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 成为真正的力量。”“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 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所以,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 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 产决定的。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了生产的发展对交往的推动作用,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扩大, 使人 们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彼此孤立的状态而相互依赖,在分工发展的 高级阶段即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交往具有了世界性,历史也向世界 历史转变。因此,交往与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 力量。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 心理学上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 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 • 社会学上主要是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 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 • 语言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用来表明信息交流; • 哲学上的交往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来往关系的一 种存在方式,及一个人在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 一种存在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交往理论
主要内容: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简介(结构及写作背景) ·“交往”的现代概念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提出、理论
来源、概念界定、形式、主要内பைடு நூலகம்等
·“交往理论”的社会作用及现实意义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1846年, 是对费尔巴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 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 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写作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工人运动高涨 2、工人运动的思想障碍:德国思辨哲学和 “真正的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真正动机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永恒现象, 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人 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人类的一部相互 交往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突破了以往理论家忽略对人类 社会关系研究这一事实的历史局限性,开 始对交往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首次 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小飞守角制作
2、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从主体活动的情况来看,实践与 交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以实践 对象为中介的实践活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正是在人 们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没有物质生产实践, 交 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交往的形式和内容也会 发生变化,那种把交往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之外的过程的观点是不符 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完成和实 现的,离开交往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也无从展开。另一方面,交往与 实践又是有着不同性质的活动,实践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交 往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实践范畴代替交往范 畴,在重视主体改造客体的能动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主体与主体 之间交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交往人类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
的传播和交流。
小飞守角制作
三者的关系——辩证互动
物质交往是两性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基础,它决 定着两性交往和精神交往。 三者之间又是矛盾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时,两性交往往被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所掩饰,而物 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的矛盾是人 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三者的矛盾运动 从而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
康德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
小飞守角制作
理论来源
•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最早提出 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萌生 的起点。 •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反复提到“同 别人的交往”, 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问题上提到“人与自 然交往”, 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 这部著作没有对交往范畴作出具体界定。在1845 年撰写 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是从人们的经济生活出发来 研究交往问题的,, 马克思多处提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 关系、地域交往、普遍交往等范畴, 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 交往与生产、分工的相互关系, 交往的类型以及交往在人 类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是阐述交往问题的一部重要著 作, 但是对交往的内涵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社会作用
1、交往既可以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也是促使人类社会进行 变革的直接动力。
2、普遍交往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把钥匙,它有利于人自身 的自由全面发展。 3、交往的发展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现实意义
• 1、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巩固 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全面融入世界体系。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国内各民族和各地 区的交往与合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 3、“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独立 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实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 论在新时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功运用和发展。
小飞守角制作
3.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是生产关系概念的不成熟表达, 在许多论述中是生产关系的代名词,本身并没有确切的含义。其实, 交往与生产关系不完全相同,它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中有特殊的地 位。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中能够看到,“交往”是马克思在阐 述社会哲学思想中多次使用的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关系、 经济交往,也包括政治交往、精神交往,涵盖了主体活动的一切范围。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在确立自己的唯物史观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 领域探求“市民社会”的本质,考察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等问题,从 社会生活各种关系中寻找最基本的关系而得出的一个范畴。对生产关 系概念的提出和表述,表明马克思探讨社会关系视角的转换,正如列 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 文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 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 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概念是 马克思构筑整个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因此忽略 交往的独特地位并把它等同于生产关系,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小飞守角制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表述,可见, 马克思的 交往范畴含义非常广泛, 是指人与人在生产 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 系的总和。
小飞守角制作
概念的框架
主体——人
背景——异化 最终目标——共产主义
小飞守角制作
两性交往是最初的交往,它是人类生存和延 续的前提 。
交 往 的 形 式
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 。
小飞守角制作
综合上述定义,“交往”是人类特有 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 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 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 总和。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 理论”
小飞守角制作
追溯“交往”的来源
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思想
洛克的“交谈—沟通—理解” 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 马恩扬弃他们 的交往思想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认为,交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层次的多样性 2、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人的 存在方式。 3、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4、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 本的交往形式。 5、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而交往活动本身就是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