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菌论文 2

食用菌论文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为从事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建设标准化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是确保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

3.建设标准化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是打造发展地方特色菌类的需要。

4.建设标准化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二)实验原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利用其原料广,不与人争地、生长速度快、效益高,市场广阔、菌糠用途广,能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完整的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等特点,扩大对食用菌的种植栽培达到生产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1)原料处理设备:粉碎机或铡草机、拌料机、装袋机、裝瓶机、挖瓶机、菌种袋、菌种瓶(2)灭菌设备:高压锅或常压灭菌灶、(3)接种设备:接种箱、接种室、超净工作台(4)接种工具:针、环、枪、匙、钩、铲、镊、耙、液体菌种接种枪、固体菌种接种枪(5)菌种培养设备:培养箱、培养室(6)菌种保藏设备:冰箱(4℃)左右、贮藏室2.试剂:高锰酸钾、37%甲醛溶液、紫外灯、2%来苏水、37%甲醛溶液、紫外灯、2%来苏水、酒精灯、火柴、无菌水、染色剂等一、二级菌种。

3.材料:①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琼脂、水。

②空白斜面培养基(无菌检验)、母种等③空白斜面培养基(空白培养无菌).食用菌子实体等④棉籽壳、麸皮、蔗糖、石灰粉、过磷酸钙等。

⑤被侵染的培养料和子实体(二)实验步骤与方法1.菇棚建设地上菇房:通风透光好保温保湿性较差。

(1)场所类型地下菇房:通风透光较差保温、保湿性好。

半地下菇房::兼有地上及地下菇房的优点。

目前我们主要提倡半地下式菇棚,因为它有以下有点:首先温度较容易控制,升温、降温较缓慢,其次湿度会保持得很好,其次对空气流通方面采用回旋气流使得空气流通很畅通,能够为菇棚保持较恒定的温度,再次地下式菇棚的阳光收光面积较小,气温不会上升很快。

(2)标准菇棚的尺寸:长:50m 宽:16m 地下深度约1.5m----2m2.菌种的培养基的制备(1)母种培养基①.通用配方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PDA琼脂15~20g、水1000m1②.配制过程制马铃薯滤液; 煮沸20min,取定量滤液融化琼脂: 滤液沸时加入,融后加余料调解pH: 10%NaOH或HCL分装试管:勿污管口,控制装量扎捆:准备灭菌(2)原种、栽培种培养基①.棉籽壳培养基主料:棉籽壳87%,麦麸10%辅料:白糖1%,石灰1%,过磷酸钙1%②.配制:棉壳、麦麸干混→余料溶于水后浇入主料→清水翻拌至含水量。

(3)培养基的灭菌①.母种培养基的灭菌:灭菌1kg/cm2(103kpa、121℃)20~30min;摆斜面无菌检验:约30℃条件下→空白培养2~3天②.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灭菌高压灭菌:1.5kg/cm2(152kpa、128.1℃)灭菌1~2h常压灭菌:100℃灭菌10h左右→再闷12h3.菌种制备菌种生产的四大步骤: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1)购置试管母种再进行扩繁具体操作如下:将母种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二级种→将二级种在大口瓶、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栽培种→将栽培种在菌种袋、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

(2)制作菌种①.组织分离法组织PDA 培养次生菌丝选种菇:外观典型、大小适中、无病虫害、、八成熟、第1~2茬的子实体采摘种菇消毒:用燃烧的酒精棉球迅速擦拭取接组织:纵剖(撕)菇体、尖头镊取柄盖交界处绿豆粒大的组织、放入新斜面中部一段时间后形成纯次生菌丝体将纯次生菌丝体接种在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二级种将二级种在大口瓶、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栽培种将栽培种在菌种袋、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②.孢子分离法种菇消毒:菌柄去2/3、苞被有:75%酒精棉球擦、苞被无:0.25%新洁尔灭浸2~3min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分整菇插种法:种菇插在孢子收集器中使孢子散落于培养皿内的方法采收孢子钩悬法:食用菌子实体并将其置于孢子收集器中25℃、24h现孢子粉取出分离材料孢子印法用接种环蘸孢子液或孢子粉涂布于平板上,一段时间后形成纯次生菌丝体将纯次生菌丝体接种在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二级种将二级种在大口瓶、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形成栽培种将栽培种在菌种袋、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4.菌种培养(1)培养条件:场所清洁、空气清新、光线暗、空气湿度60%~70%、温度约25℃(2)技术环节:母种培养时间5~10天,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培养时间:约30天(3)出菇试验5.菌种保藏(1)保藏目的及原理目的:不生长不死亡不污染不降低或不丧失其优良性原理:创造不利于菌种生长的一切条件,使其代谢处于休眠状态(2)常用保藏法①.斜面低温法:斜面菌种置,4~6℃冰箱中(3~6个月)②.矿油保藏法:矿油处理灭菌:152kpa、30mi n→去水:40~50℃烘至无色透明→无菌检验→注入种管:淹没斜面约1cm→口堵胶塞:用时转管再转管。

③.自然基质保藏法栽培期的确定:播种后约40天正遇适宜出菇温度。

一般春秋两季;秋栽:北方:8月底~10月中旬南方:9月中旬以后春栽: 北方:2月底~3月底南方:2月上旬~3月上旬④.发酵料袋栽法:1.配制培养料2.播种方式与播种量3.装袋播种4.管理方法(1)常规管理(2)高产管理发酵料袋栽法特点:保温湿、防虫菌、易成功、便管理、可移动、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1.培养料的配制主料:各下脚料96%、辅料:石灰2%,过磷酸钙1%,石膏1%,多菌灵0.2%(25%原品)2.制发酵料制作步骤:原料预湿;提前1~2天将主料摊薄,撒石灰粉,清水喷湿拌料;辅料溶于水拌入主料中清水调至含水量建堆;宽1.5~2m,高约1m长形堆覆盖(四周围膜,顶部盖草被)多次翻堆;熟料翻外,生料夹内共翻2~3次,约5~7天3.播种方式及播种量播种量适宜:10%左右(勿<5%)播种方式:层播、穴播、装袋播种(规格:25~28×50cm)(四)实验记录菌丝体对温度的需求:低温型 13~18 ℃中温型 20~24 ℃高温型 24~30 ℃空气湿度:菌丝体阶段:60%~70%子实体阶段:85%~90%光线:菌丝体生长:黑暗子实体分化:散射光酸碱度:最适:7.0~7.5播种前:料pH:7.5~8.0覆土前:土pH8.0~8.5(五)实验结果与讨论4.管理方法(1)常规管理发菌期:光线暗、空气新、料温20~25℃、空气湿度60%~70%,主要防杂菌和害虫分化期:待菌丝满袋再培养7天左右后,加强光照、加强通气、加大温差(8~10℃)、提高空气湿度(80%~85%)子实体生长期:现原基时解口或划口时,空气湿度85%~90%、适宜温度、随其长大逐渐加强通风、菌盖边缘较薄时采收,不能强水喷、硬风吹间歇期:清料面并骚菌、停水养菌3~4天(2)高产管理原料:沙壤土、石灰、磷肥各2%、尿素0.5%配营养土处理:喷0.5%DDV、3%~5%甲醛、覆膜堆闷约2天高产栽培方式:1.墙式覆土(菌袋半脱)菌墙:双行菌袋的裸端相对,间距约30cm,一层袋、一层泥,墙心填湿润营养土墙顶土厚8~10cm,中间修蓄水沟,墙顶及菌墙两侧用泥抹光2.阳畦栽培宽1.5m,深30cm挖畦中间留15cm土埂,挖一浅沟灌底水、喷药、撒石灰粉挖畦播层播→压实→盖消毒报纸种播种→盖膜(大于畦面)→草帘(六)实验结论管理发菌期:调畦温,约7天后抖膜透气、温度不能高于30℃、不能揭去薄膜、料面不能喷水分化期:待料硬实后,破纸、沟浇水、撑膜、加强光、气、湿、温差育菇期:消除温差、空气新鲜、空气湿度85%~90%间歇期:清净料面、覆土1cm厚,浇水及营养液、可提高20%~30%的产量3.与高杆作物立体栽培将菇畦挖在高杆作物之间进行种植,这样高杆植物为菇提供二氧化碳和遮阴环境,而菇为高杆作物提供肥料和氧气。

病虫害防治措施:场所:清洁,适用前严格杀虫消毒。

菌种:抗逆性强、菌龄适宜、适当加大播种量。

料原:用料新,配料勿加过多糖、粮类营养,呈偏碱性。

环境:高温忌高湿通气差。

模式:合理轮作换茬。

防治注意:因为子实体生长期短,又直接食用,所以严禁使用剧毒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和食用菌无害的药剂;掌握适当的浓度,适期进行防治;出菇期间禁用化学药剂防治。

(七)参考文献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第6章.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4~8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3.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上册.第4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张松.食用菌学.第6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苗长海.简明食用菌病虫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6.张维瑞.新编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7.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21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8.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上册.第1~2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张松.食用菌学.第2章、第5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以上内容均为宋体小四号字体,行间距为28说明:1、综合性实验是指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2、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