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初步研究摘要:平菇是著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一。
它的栽培史很短,从本世纪初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以后种植日益增加。
为满总市场需要,平菇的高产技术成为继续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平菇扥营养价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栽培方法、管理技术、适时采收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字:平菇高产栽培技术生产过程管理技术平菇,学名为侧耳,又称北风菌,天花菌等。
各又有不同名称,如:美味侧耳、鲍鱼菇、凤尾菇。
它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经常食用平菇,对降低血压和减少胆固醇有显作用,对贫血、植物性神经紊乱、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由于平菇含有酸性多糖,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有独特的功效。
平菇栽培容易,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产量高,成为北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途径。
我国人工栽培的侧耳属食用菌种类繁多,达15种[1],俗称平菇的侧耳,狭义上仅糙皮侧耳(P. ostreatus)一种,广义上则包括分类学上称之为糙皮侧耳(P. ostreatus,俗称灰平菇)、紫抱侧耳( P. sapidus,俗称灰平菇)、佛罗里达侧耳(P. florida,俗称自平菇)、凤尾菇( P. sajorcaju,常俗称高温平菇)、肺形侧耳(P. pulmonarius,俗称珍珠菇)、黄自侧耳(P. corncopiae,俗称姬菇)的6个种。
平菇种植栽培是一项比较成热的技术,但怎样以低廉的成木、较小的劳动强度帮助菇农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价格普遍提高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栽培场所和原料环境空气清新,水源卫生、方便,场地周围清洁,远离(100m)畜禽圈舍、公路干线等污染源。
生产场地采用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进行消毒。
1.2培养料选择无霉变、无雨淋、无害虫、不结团,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棉籽壳、玉米芯、黄豆秸等作主料,麸皮、玉米面作辅料。
原料在收获前1 个月不能施用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
母种培养基: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KH2PO43 g,硫酸镁1·44 g,蛋白胨2·2 g,加水1000 mL,pH为7·0[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80%,麸皮18%,石膏1%,过磷酸钙1%。
按常规方法制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2]。
2 培养料配制2.1 培养料配方平菇的拌料配方:木屑和玉米芯78%、麸子15%、玉米面5%、白灰2%;另外加0.1%多菌灵。
2.2装袋装袋技巧[3.1]:平常操作过程中,装袋时袋料一般都比较虚,容易造成菌丝徒长,细弱无力,出菇后期出菇量明显下降。
装袋时应尽量把料压实!对菌丝生长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其粗壮有力,生活力强。
再者,装袋时装袋者为加快速度,总是把菌种撒在袋料表面就扎口,这样容易把菌种集中在料面中央,减小菌丝分布面积,延长发菌时间,增加袋料被杂菌感染的机率。
正确的做法是把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中央后,再把一部分掖在靠近菌袋的袋料边缘,扎口后,使菌种把整个料面覆盖,3-5d菌丝恢复生长后,能够最大面积地开始吃料,快速生长,提早出菇。
2.3蒸料每锅可蒸400~500 袋的拌料,2 h 后出锅,把蒸料温度降到30 ℃进行装袋接菌。
滑子菇菌丝生长速度慢,分解培养基能力差,一般用半熟料[3.2]。
目前,生产中平菇用发酵料较多,既省燃料又省时。
2.4发酵发酵的目的是使料充分腐熟,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而同时产生的白色放线菌不利于霉菌(绿霉菌、黄曲霉菌、面包菌等杂菌)生长。
2.4.1 发酵料的下料。
发酵料一定要在温室内进行,以防发酵期间着雨[4]。
生产中以1万袋为计算单位,每生产1 万袋平菇,需要80 cm×120 cm 的麻袋装600 袋打好的玉米芯过20 mm×24 mm 的粉碎机筛。
具体配方:每4 袋玉米芯为1摊,每摊加麸子10 kg、二铵800 g、尿素500 g (增加养分,调节C/N)、白灰1 kg(调节酸碱度)、菌灵150 g。
pH 值为11~13,发酵后的pH 值为7~8。
2.4.2 发酵过程按比例加入料以后,首先要加足水,按照料水比1∶1.6 的比例加入。
一般料堆的高度是1.2 m,宽度是1.5 m,当料温升到55 ℃时必须打眼,用直径5 cm 的木棍插到料底,平均每隔30 cm 打1 个眼,以防厌氧发酵影响平菇的生长。
料加水后24 h 要检查水分的适度,以用手握料能滴2~3 滴水为度,如果水分不足,要在第1 遍翻堆时加水,第3、4 遍翻堆时不再加水。
料加水后,在室内温度10 ℃的情况下,2~3 d 就可以达到55 ℃,进行第1 次翻堆。
翻堆一定要均匀,使料达到有氧发酵。
翻完第1 遍堆后1~2 d,温度达到75 ℃时翻第2 遍堆,此时调酸碱度,把白灰均匀地撒在料堆上,翻堆并搅拌均匀[5]。
一般料堆翻到第3、4 遍时,2 d 翻1 遍。
2.4.3 发酵终止标准料色深咖啡色或黄褐色,没有滑黏的感觉,无刺激性气味;有零星的白色放线菌,发酵料的pH 值为7~8、湿度以手握有水线或刚能滴1 滴水为宜,如果水多则再翻1 遍堆。
3 接种3.1 接菌接菌前做到“四消毒”,即菌种、人员、工具、接种室消毒[4]。
消毒用气雾剂菇保一号。
发酵终止后,要把料摊平,温度降到30 ℃以下时可以装袋。
装料用袋规格是24 cm×50 cm、两端开口的塑料袋。
装袋前用缝纫机均匀地做出4 道孔洞,有利于平菇的呼吸透气。
装料时,装1 层料后即在孔洞的周围撒1 层菌,共装5 层料4 菌。
料装的要紧,不能太松,装完后把袋子两端扎上。
3.2 养菌接菌后要多次检查,注意料温变化。
料温要保持在20~25 ℃,如超过30 ℃,则会因受热产生杂菌而感染病害。
加强通风降温,同时将菌袋翻堆降温,堆成“井”字型,以防堆料产生过多热量。
养菌要求无光,经20 d 左右菌丝长满后用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4 出菇管理在出菇之前把长满菌丝的袋由“井”型堆改成生产用堆。
白色品种一般3~5 d 现菇,黑色品种一般7~10 d 出菇。
平菇现蕾后,应注意通风、增湿工作。
出菇要求有微弱的散射光500~800 lx、温度10~15 ℃、相对湿度80%~90%。
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可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切忌直接向幼蕾喷水,一般正常天气每天喷水2 次,而且浇水时要注意大通风,谨防平菇在厌氧高温的情况下感病而长出畸形菇。
随着菇体的长大,应增加湿度,每天要轻喷、勤喷,以保持空气新鲜、湿润[6]。
4.1 开袋当白色真姬菇生理成熟,菌袋变软、颜色转为土黄色时,可以移入出菇房。
打开菌袋,冬季袋口留3 cm,夏天袋口留5 cm。
去除菌袋料面上的老菌块、小菇蕾,促使新原基成丛地形成,达到整齐出菇的目的。
4.2 催蕾真姬菇是一种好气喜湿的食用菌,通过调节温度、湿度、通气、光线等条件,促使真姬菇尽快现蕾。
4.2.1 温度。
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2~18 ℃,最适温度为14~16 ℃。
在8 ℃以下或22 ℃以上时难以分化出子实体[7]。
8~10 ℃的温差有利于其子实体的快速分化,并可以增加菇蕾密度。
6.2.2 通气。
4个排气扇,2 进2 出,自动控制换气20 min/h,视具体情况调节通气时间和次数,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
4.2.3 湿度。
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
菇袋用无纺布覆盖,雾化器开10 min,停20 min,以保持无纺布湿而不滴水为宜。
至菌毛长出,停水掀开无纺布晾菌2~5 d。
菌毛倒伏至小菇蕾(芝麻点)长出后盖上无纺布,恢复喷雾。
4.2.4 光线。
菇蕾发生初期需光照1~10 lx,菇蕾发生中后期需50~100lx,每天开灯1~2h,进行间歇控制,菇蕾催齐后停灯。
4.3 出菇4.3.1 温度。
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在8~22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14~16 ℃。
在5~8 ℃的低温和22~25 ℃的高温下仍能缓慢生长,但低温易造成菇盖畸形和大脚菇,高温使菇盖变薄、易开伞。
4.3.2 通气。
自动换气10 min/h,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
4.3.3 湿度。
空间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 。
如空气湿度不足,子实体难以分化,甚至导致菇蕾死亡。
但在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期过湿且通气不良的环境也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导致菌柄发暗,出现菌盖上长瘤的现象[8]。
菇蕾长到3~5 cm 高时,掀开无纺布,雾化器开20min,停10 min,采收前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喷雾。
4.3.4 光线。
菇蕾长到8~9 cm 时增加光照到200 lx,每天开灯2~3 h。
5 病虫害防治[9]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
提倡生物防治:培养料配制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菊科植物除虫菊、木本油料植物菜籽饼等制成的植物农药杀虫杀螨。
用寄生性线虫来防治蚤蝇、瘿蚊和眼菌蚊等。
5.1物理防治实行物理防治栽培场所采用30W 紫外线灯照射或臭氧灭菌器消毒杀菌。
安装黑光灯诱杀蚊、蝇、虫蝉等昆虫。
对菇场进出口或通风口安装纱窗、纱门,以防害虫飞入。
经常保持环境卫生,撒生石灰粉消毒。
5.2化学防治严格科学用药坚持以防为主,在确需使用化学农药时,须选用施保功、锐劲特、克霉灵等在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农药。
6 采收白色真姬菇在菌柄长到12~14 cm,菌盖变薄,还未开伞时采收。
采收太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影响风味和产量;采收太晚子实体老化,价值降低。
采收时将真姬菇从培养料上轻轻旋下,要求轻采、轻拿、轻放,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
7 包装挑去菌柄8 cm 以下的小菇、盖上长瘤的雪花菇和弯曲、不开伞的畸形菇。
将挑选的菇柄大小长短均匀一致的白色真姬菇放入打包机中,用单向透气膜包装150 g/袋或500g/袋;也可将真姬菇切去菇脚后直接装入塑料食品袋,抽真空后包装成2.5 kg/袋。
将包装好的白色真姬菇装入泡沫箱,移入冷库,在0 ℃下维持10 h[10],发运销售。
8 参考文献[1] 卯晓岚. 我国常用常见食药用菌名称[M].中国食用菌,2002,21(4): 25- 26.[2] 骆昌芹.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J].农家科技,2008(12):16.[3.1] 瞿岚霏. 提高平菇种植效益的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 5):56-57[3.2] 于培海,田俊霞,蒋万兵,等.平菇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09(5):88-89.[4] 李艳梅,李玉莲,曹静雄.平菇菌床杂菌的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15,118.[5] 张月明,陈丽敏.平菇栽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瓜菜,2008(6):53-54.[6] 杨志虎.平菇发菌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6(10):30.[7] 暴增海,马桂珍,肖巧琳.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23-5423,5431.[8] 郑宇,林兴生,陈福如.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食用菌,2001,23(3):12-13.[9] 杨海文,胡新华,耿文惠,魏淑云. 平菇最新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