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白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摘要: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危害多种阔叶树,在四平市1年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落叶层下过冬。

越冬代成虫5月中至6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中旬老熟幼虫化蛹过冬。

采用1%苦参烟碱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7-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近几年在吉林省梨树县、梅河口市发生危害,公主岭市、伊通县、双辽市及长春市相继发现成虫。

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成虫的出现,这说明该虫已进入吉林省,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美国白蛾一旦爆发成灾,将会给吉林省林业、农业、园林、城建、经贸等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其危害,笔者于2009—2011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仅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就多达49科108属175种,几乎包含了林木、果树、农作物以及杂草等多方面的植
物,但最喜食的植物有:桑树、糖槭、白蜡、梧桐、榆树、杏树等。

美国白蛾常以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和表皮,呈白膜状而枯黄。

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了城镇环境绿化和美化,给林业生产也造成重大损失。

2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9.5—15mm,翅展30—42mm。

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36.5mm。

体白色,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成虫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

卵:近球形,直径约0.5—0.53mm,表面具有许多规则的小黑点。

初产卵淡绿色,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幼虫:幼虫头黑色具光泽。

体长30—35mm,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色长刚毛的毛丛。

蛹:体长9—12mm,宽3.3—4.5mm。

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合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3 生物学特性
此虫1年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越冬蛹5月中旬至6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趋光性较强。

成虫羽化后即交
尾产卵,产卵量500—800粒,卵期10—20天。

幼虫期30—40天,共6—7龄,幼虫具有杂食性。

初孵幼虫吐丝结网,1—3龄幼虫群居取食植物叶肉,留下叶脉和表皮,4龄开始分散取食,同时不断吐丝结网幕,有的长达1—2m。

5龄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

4 防治方法
4.1 人工物理防治
4.1.1 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主要为树皮缝、墙缝、砖瓦堆及枯枝杂草下等处,且化蛹比较集中。

在越冬、越夏时期,组织人员挖蛹,集中销毁。

4.1.2 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5—6期,7—8月份,利用成虫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

4.1.3 人工剪网在幼虫网幕期6—7日,8—9月份,组织人力剪除网幕,集中烧毁。

4.1.4 绑草诱虫利用老熟幼虫在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加以消灭。

4.2 喷药防治
美国白蛾幼虫期防治药剂和使用浓度:25%灭幼脲三号胶悬剂1500—2000倍液;森得保2000—3000倍液;1%苦参碱10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4000—50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4.3 天敌防治
美国白蛾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多种,目前能够大量繁育生产只有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蛹寄生天敌,放蜂时期一般选择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进行放蜂,放蜂量一般为(3—5):1,采用2次放蜂效果较好。

作者简介:张洪伟(1968-),女,吉林公主岭人,公主岭市林业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