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美国 白 蛾 食 性 杂、繁 殖 量 大、适 应 性 强、传 播 途 径 广、易成灾、难防控等特点,一旦发生必将对发生区经济、社 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要综合运用生物、人 工、化学等方法进行科学防治,依靠该虫生物学特点,适时加 强监测、预报,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应注 意以下几点: ①应当准确地确定用药时间,选择最佳时机,不 仅对天敌危险性最小,还能节约用药成本; ②应优先选择生 物农药; 降低药害; 减少污染③掌握用药浓度,以保护天敌。 4. 1 加强检疫 对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禁止外运,疫 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对苗木调入后 狠抓复检关。 4. 2 营林措施 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 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树种,从植物群落上抑制白蛾的繁衍; 可间隔栽植部分美国白蛾嗜食树种,作为引诱树重点防治。 4. 3 物理防治 ①摘除卵块。在美国白蛾卵期,人工摘除 带卵的叶片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剪除网幕。在美国白 蛾幼虫 3 龄前,每隔 2 ~ 3 d 仔细查找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 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下的网幕必 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③
美国白蛾在江苏省徐州地区通常 1 年发生 3 代,以蛹结 茧越冬。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 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的达千粒,卵期 15d 左 右。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幼虫共 7 龄,5
作者简介 陈红威( 1978 - ) ,男,江苏省徐州新沂市人,林业工程师, 从事全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 Drury) ]又名秋幕毛虫、秋 幕蛾、美国灯蛾,属鳞翅目( Lepidoptera) 灯蛾科 ( Arctiidae) , 原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二战期间传入东欧各国及 日本、朝鲜等国,从北纬 19° ~ 55°都适合生存,能耐 40℃ 高温 和 - 16℃ 低温,1979 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2011 年传入江苏新沂。 1. 1 成虫 成虫体长 13 ~ 15 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 细; 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 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 翅展 23 ~ 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 翅展 33 ~ 44 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1. 2 卵 卵圆球形,直径约 0. 5 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 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 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1. 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28 ~ 35 mm,头黑,具光泽。体黄 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 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 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 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3 龄后, 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1. 4 蛹 体长 8 ~ 15 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 满凹陷刻点,臀刺 8 ~ 17 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 凹陷。 2 发生规律
农技服务,2012,29( 6) : 707,709
责任编辑 聂克艳 责任校对 胡先祥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措施
陈红威1 ,李 伟2
( 1. 江苏省新沂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江苏新沂 221400; 2. 江苏省新沂市林政资源管理站)
摘要 针对美国白蛾疫情扩散蔓延迅猛势头,深入探究了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8421( 2012) 06 - 707 - 01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全国林业检疫性 有害生物,是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中极度危险、国家高度 关注和治理的一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具有食性杂、繁 殖快、易暴发、损失重等典型特点。2012 年 2 月 10 日,国家 林业局官方公布了第 4 号公告“最新的美国白蛾疫区”涉及 8 省、直辖市,其中包括江苏省徐州新沂市。针对美国白蛾疫 情扩散蔓延迅猛势头,极强的潜在威胁,深入探究美国白蛾 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对美国白蛾 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1 形态特征
收稿日期 2012-05-29
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大龄幼虫可耐饥饿 15 d。 2. 1 成虫期 越冬代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第 1 代 7 月上旬 至 8 月中旬,第 2 代 8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 2. 2 卵期 第 1 代 5 月上旬至 5 月下旬,第 2 代 7 月上旬至 7 月下旬,第 3 代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2. 3 幼虫期 第 1 代 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第 2 代 7 月中旬 至 8 月下旬,第 3 代 9 月上旬至 10 月下旬。 2. 4 蛹期 第 1 代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第 2 代 8 月上旬至 9 月上旬,越冬代 10 月中旬至第 2 年 4 月中旬。 3 发生特点 3. 1 食性杂 危害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 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林木、花卉、果树、农 作物、蔬菜多达 370 余种。 3. 2 繁殖力强 平均 1 头雌蛾 1 年可繁殖 3 000 万到 2 亿 头幼虫,可吃光约 6. 67 hm2 的成片林全部树叶。 3. 3 传播途径广 雄雌虫自身飞行传播扩散速度相对较 慢,但可随苗木调运、木材采伐运输及林下行人、放牧作远距 离传播。同时,该虫越冬时,林间取土亦可造成人- 16℃ 低温,适生北纬 19° ~ 55°囊括我国的全部疆域。 4 综合防治措施
( 下转第 709 页)
29 卷 6 期
廖伟超等 牡丹红斑病、炭疽病及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