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摘要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它们从根本上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服务的。
法律和道德在内容和范围上都有联系和区别,因此,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体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告诉我们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法律和道德的正确结合,正是通往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
本文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分析,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和德治观,以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法律, 道德, 区别, 法治, 德治Brief analysis law and morals relationsAuthor:Li Ting XingTutor:Liang Yu NaAbstractThe law and the morals take the overtop structu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two kind of different societies adjusts the method, they fundamentally are for consolid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ce.The law and the morals have the re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the scope, therefore, only then both coordinate mutually, supports mutually, supplemented mutually, can form the complete social norm system and regulative method system , can guarantee the entire society alo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advance. Legal and the moral relation tells us to pursue both's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s society's inevitably the request, in other words, the law and the moral correct union, is precisely the path civilized society's optimal path. This article through do not perform to legal and the moral relation and area to analyze, makes the people to set up the correct government by law and the virtuous rule view, favors the promotion society accord development.Key words: law, morals , difference , government by law , virtuous rule目录一、绪论 (1)(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二)国内研究现状 (1)(三)课题研究方法 (1)(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1)二、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之争即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一)法律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二)道德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5)三、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异同 (6)(一)法律对道德的区别 (6)(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8)(三)法律与道德的作用 (10)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一)密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结合 (13)(二)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14)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一、绪论(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由于,在社会治理中,法律与道德要相辅相成,相互适应。
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结合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这就需要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二者的功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期望深刻领会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以求达到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现如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必须在健全社会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市场道德,形成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通过道德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并弥补法律的不足,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以道德来约束,以法律的形式来严惩。
所以,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互为弥补的。
虽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众说纷坛,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法律是对一种公认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确认但并非对全部的社会道德的确认,法律问题并不全部等同于道德问题。
因此,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体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系统,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沿着法治的方向前进。
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联系告诉我们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是一个法治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法律和道德的正确结合,正是通往法治文明的最佳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论文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国内法律与道德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对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
(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首先,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之争。
――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其次,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异同。
最后, 结论部分。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
二、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之争――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一、法律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
从发展阶段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法律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至清代中期,清代末中华民国。
根据古迹记载,夏、商、西周时代已有不少关于法律的论述,出现了以天命论和宗法论为核心的法律。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是中国法律兴起和大发展时期,当时各种学说,学派层出不穷,构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儒、法、墨、道四家都对法律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法家的贡献尤为突出。
儒家从人性善的哲学出发,强调圣人、贤人、圣君、贤相个人的统治力量,重视道德礼教的作用,主张礼主刑辅,综合为治,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哲学论证。
墨家从天意乃法律的根源的法律观出发,主张以天为法,循法而行,他们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信念,主张在经济上重视生产、节约、利民,在刑罚上“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
道家从“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设想出发,反对制定各种礼法制度,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都是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政治活动中,总结了历史上的和现实的治国经验,把法治推崇为立国和治国之本,明确提出“援法而治”,“依法治国”等主张,并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实现法治的政治改革和变法。
在主张和实行法治的过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发表了许多颇为有见地的新思想,法家学说曾经成为“显学”。
法家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其推动的作用不亚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资本主义法律取代封建法律中的划时代的作用。
经过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法律非常昌盛。
但是,这种局面随着秦朝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出现而终止。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在所有思想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也垄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法律领域。
法律开始成为儒家伦理学的附庸。
汉以后的儒家思想是以儒学为主的条件下实行儒法合流,在德主刑辅的原则下实行礼法合一。
从汉代起,在法律领域出现了通常所说的“律学”,即根据儒学原则对法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律。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律学是正统的法律,是法律的代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爱国人士都有变法图强的要求。
当权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宪制,实行民主共和制。
他们都曾对中西两种法律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融中西政治法律经验为一体的改革方案。
与此同时清政府适于人民革命的压力,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也不得不研究外国的法律,修订本国的法律。
为此,他们派出官员和学生出国考察和学习法律。
这些人回国后纷纷介绍和论述西方的法律,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开创了中国现代法律教育和法律研究。
1901年京师大学堂设立法律学科,1906年成立法律学堂,从此,法律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法律和国民党的反动法律,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
从此,中国的法律走向了科学、民主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理论观点和工作经验,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法律,特别是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把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阐述得更加明确、深入、丰富,同时更具有理论形态。
江泽民同志的法律理论要点包括: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法律的理论创新、法律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科学范围;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汇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的精华,全面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本质,阐述了法治的基本内容;在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著名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和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法治和社会主义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把法治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进一步阐明了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又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进一步阐述了法治和道德的关系,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道德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相辅相成。
二、道德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的重要尺度。
道德在精神文明这个复杂的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法律的关系也极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