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班幼儿玩沙玩水区活动的有效策略

浅谈中班幼儿玩沙玩水区活动的有效策略

浅谈中班幼儿玩沙玩水区活动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玩沙玩水游戏就是幼儿热爱的一种游戏活动。

它就是通过幼儿的想象,以沙土为基本材料进行建构,通过手的操作及成品创造性地反映对周围事物的印象的一种活动,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特点。

然而,在现实的玩沙活动中,孩子们在沙池中游戏的水平不高,多就是动作的操练与情绪的宣泄,创造性与探究性的建构行为欠佳。

为此,我们需要分析玩沙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指导策略,以促进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玩沙玩水策略
一、活动背景
玩沙玩水游戏让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在触摸、玩弄过程中主动发现、大胆探索,积累深浅、干湿、多少、大小、对称、空间概念等不同的认知经验,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自主性于一体,并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发育,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同时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与谐全面发展。

二、更好地开展玩沙玩水活动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适宜、多样的游戏材料,激活孩子游戏的灵感
游戏材料就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与材料,它既就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游戏材料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案例一:
分析:幼儿在玩沙水游戏时只选用一些常见的水桶、铲子、小勺等玩沙工具进行活动,在这搭建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垒高、藏宝挖宝的玩法,游戏玩法较单一。

原因就是材料的单一,很难引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造成了孩子在沙池中的游戏雷同。

反思与跟进:如何提供更加适宜的材料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为让玩沙玩水的游戏更加丰富有意义,我经过收集投入了PVC管、树枝、塑料空瓶、小动物玩具、木板、果冻杯等辅助材料。

案例二:
反思:通过这些新增材料的投入玩法更新颖,不停留在初步的探索式玩沙,而就是通过自己的发现、想象与创造力进行建构、科探与绘画。

可见适宜的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孩子游戏的灵感。

策略二:宽敞的游戏空间,孩子游戏的保障
游戏场地就是儿童游戏的空间,就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

场地的大小、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来保障建构游戏的开展,说明宽敞的游戏空间,才就是孩子快乐游戏的保障。

案例三:
案例四:
反思:较多的孩子同时进入沙地,显得拥挤,孩子们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活动,人数较少时产生的自主性游戏质量较高,平时可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孩子游戏的质量。

策略三:教师的适时介入,推动孩子的发展
《指南》中强调尽管没有成人对游戏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就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与指导,幼儿的发展还就是有区别的。

成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

在自主游戏中经常瞧到幼儿重复摆弄某一材料或某一玩法,致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停留在一定阶段,为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教师就需要适时地介入。

案例五
分析:案例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引导幼儿用多种材料与方法,散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激发幼儿社会性思维与构想,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策略四:巧用游戏评价,升华孩子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教育评价就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了解教育适宜性、有效性,调整与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案例六
评价方式描述分析
归纳提升式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获得的经验、发现问题,为下次游戏中的创造活动提出新挑战。

游戏结束请幼儿说说您玩了什么?您
发现了什么?沙子怎么样更容易塑
形?
栋栋说:“我造了房子,我发现沙子上
要洒点水就更容易造起来了”师:“就
是的,干的沙子容易分散,湿的沙子容
易塑形。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
儿的自主性在其中可以得到
发挥,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
主体。

教师应引导鼓励幼儿
大胆交流,让幼儿把经验表达
出来,再来肯定提升幼儿的经
验。

玩沙玩水活动区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恰当指导就是深化活动的关键,鼓励每个孩子去接受新挑战,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同伴,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从中体会玩沙玩水活动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与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指导与实施》、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