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

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

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在高峰时段,甲线路单位距离用时最长,说明交通最为拥堵,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人们上下班期间车流量大,导致交通拥堵严重。

第7题,市区快速公交系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客运量,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地铁受地面交通和建筑物的影响小,运量大,有利于提高客运量;高铁一般为城市之间的中远途运输,对于城市交通影响不大;高架道路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的交叉,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

答案▶ 6.A 7.C
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下表示意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单位:km)比较,下图为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

读图表,回答8~9题。

现状圈层增
长模式
双城增
长模式
新城增
长模式
市级 3.40 3.50 3.31 6.17
区级 1.86 1.95 1.84 1.87
综合 2.21 2.33 2.21 2.94
8.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

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
9.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解析▶第8题,读表可知,双城增长模式的出行距离最短,则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

第9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答案▶8.C 9.A
近年来,流动商贩作为非正规经济,其数量在城市内部呈线性增长态势。

巨大的需求是流动商贩增长的根源,城市用地性质及其代表的城市功能对流动商贩有显著影响,而宽马路对商贩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就业、服务社会和城市监管三者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

下图为在朝阳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从早市到晚市,三环附近的社区流动商贩密度都较大,其根本原因是这里( )。

A.离天安门广场近
B.人口流动量大
C.政府管制力度小
D.缺乏正规商业区
11.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 )。

A.住宅用地
B.工业用地
C.娱乐康体用地
D.外事用地
解析▶第10题,流动商贩主要靠近消费人群,商贩密集区,人口密度大,市场消费量大。

第11题,据图判断甲地早市、晚市为流动商贩高密集区,午市为不显著区。

结合早市、午市和晚市的时间推断,甲地区12~18时人员较少,分析四个选项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娱乐康体用地的可能性更大。

答案▶10.B 11.C
12.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图所示)。

请再设计一种新的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甲、乙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再分析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由此可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

第(2)题,甲国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第(3)题,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即可。

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移。

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

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运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示意图及区域联系图。

(1)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京北新城、京南新城、京东新城,简述其意义。

(2)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

说明此生态屏障的生态效益。

(3)结合区域联系图,分析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需要从缓解北京、天津等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第(2)题,可从森林的环境效益方面回答,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第(3)题,由区域联系图可知,三个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有不同定位,河北发挥资源优势,北京发挥技术优势,天津发挥制造优势。

三个地区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联系,推进区域经济、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共同治理环境等。

答案▶(1)缓解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交通压力,分散其部分城市职能;促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2)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灾防灾(保护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等。

(3)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力、技术等联系;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