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之子教研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研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研课教案
玉玲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一则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故事:从前有个小孩特别聪明,一位丞相知道了就把这个小孩叫到府上来想戏耍一下。

丞相见这个小孩穿了一身绿,于是出了个上联挖苦他:“井底之蛙一身绿”(课件出示)小孩一听心想,噢说我穿了一身绿,像井底的青蛙见识短。

小孩并不着急,他瞧见相爷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眼珠一转对出下联:“锅中熟蟹披大红”(课件出示)丞相一听眼珠差点掉出来,心想这小孩果然厉害,我说他是青蛙,好歹还是活的啊,他说我是螃蟹还是死螃蟹!
2.学生谈看法。

引出:聪明。

(板书)从衣服做文章,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3.师: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聪明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题、了解文体。

1.指名说说题目意思。

(杨家的儿子)氏:姓氏。

2.学生举一反三。

如:王氏之女,刘氏之子……
3.出示课文,学生讨论:与我们平时看学的白话文有什么不同?
4.集体讨论:语言精炼,字义不同……
5.教师总结(文言文)
6.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书籍。

《论语》《世说新语》……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文章。

2.指名读。

3.师范读,生边听边想: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理解,读文言文要点:读出韵味。

5.出示课件,指名分角色读。

6.齐读。

(四)理解意思。

1.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

(1)根据注解。

(2)联系上下文。

(3)观察图片。

2.分小组讨论。

3.分句检查诗意。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指导学生理解“甚”“惠”。


从哪看出“很”意思?(甚)
区别“惠”与“慧”(板书惠)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指导学生理解“诣”)
举例:如果老师到学生家玩,能否用“诣”?在什么情况下用?(3)为设果,果有杨梅。

(指导学生理解“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
(4)孔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指导学生理解“示”)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指导学生理解“应声”“夫子”“禽”)
从哪个词看书回答得快?(应声)老师做示范。

“夫子”什么意思?什么人可以使用?(孔夫子、刘夫子……)4.学生试说全意。

(五)学习“妙”处。

1.师:都说杨氏之子有过人之处,他回答得妙。

“妙”在哪?2.指名回答:
(1)用姓氏做文章。

杨梅杨氏
孔雀孔君平
(板书)
(2)反应快。

应声(板书)
(3)婉转回答。

师生连读。

师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导理解:“未闻”。

(板书:未闻)
3.练习。

(课件)如果拜访的客人姓“黄”“马”“李”?学生试。

4.小结:因此,我们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板书:甚聪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六)拓展。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前在草坪上里的牌子是“禁止践踏,违者处罚”,如果讲究语言艺术,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你会用怎么委婉的语言呢?(学生回答)
2.师:今后我们也能注意这样说话,就会增加彼此感情,减少摩擦。

3.出示《世说新语》两个小故事。

4.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10 杨氏之子
杨梅杨氏甚
聪明孔君平孔雀聪惠
应声
未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