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兼”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赏句,积累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4.学会借助资料学习语文。
5.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名言;孔子和老子画像;孔子讲学和纪念孔子的活动等图片。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情引趣1.你知道我国的教师节为什么定在9月份吗?(孔子的生日在9月份,为了纪念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
)2.你知道在西方学者眼中最有影响的炎黄子孙是谁吗?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写了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他在全世界精心挑选了10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排名在第5位的就是我国的孔子,那么,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孔子的知识和资料。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
你知道孔子拜谁为师了吗?你对老子了解有多少呢?老子是中国第一个把真话说到最高境界的人,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
而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把好话说到最高境界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再看孔子的称呼,书中有几个称呼?当老子称呼他的时候叫仲尼,孔子自己称自己的时候叫孔丘,这表示什么?三、直奔中心,提炼问题读最后一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根据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交流吗?提炼中心问题:人们为什么佩服他们的学问和品行?四、围绕中心,品读感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孔子和老子品行的句子,表明孔子品行的句子用“——”,老子的品行的句子用“……”(1)出示下面句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这段话可以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语,变成转折关系的,试一试好吗?◆“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路?孔子一路上吃了很多苦,一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你能想象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吗?孔子为了赶路,真可谓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我们再来朗读这句话,要读出孔子赶路的辛苦。
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什么啊?可见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对这样的人,你会为他竖起大拇指吗?会为他投去怎样的目光?(再读)孔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了洛阳。
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什么样子啊?在生活中,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2)再读这一段下面的句子,看看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这里有一组近义词,看看他们的意思有什么区别?拜访:访问的意思。
拜见:拜会、会见的意思,在这里是指谁拜访谁?做个行礼的动作。
(为表示尊重,古人初次见面时行礼一定是九十度。
)一个拜访,一个拜见,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什么精神?“你是——”后面的标点叫什么?破折号表示什么?怎么读才能表示纳闷呢?(再读)(3)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动?(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再读,这里也有一组近义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调换位置读一下,感受怎么样?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
我们“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啊!再读这段对话,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更好。
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是什么?用“学无止境”说两句话: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之所以——是因为——“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
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再读,告诉同学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大声读,告诉老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再大声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五、拓展延伸,语言实践1.孔子拜师小故事。
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他还向苌弘拜师,向师襄拜师,向郯子拜师。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还向一个叫项橐的小孩拜师呢!(播放录音)项橐是燕国的一个七岁小孩子。
有一天,他见到孔子时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问得真奇怪,什么水都有鱼;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不能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你佩服孔子吗?听说他还向农夫拜师呢!想知道吗?那就到课外去看书吧,书可以让你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2.孔子的影响。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天下文人之首,历代帝王之师。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他们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只可惜他是世界上没有留下自己亲笔作品的人,好在他培育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优秀弟子整理成书《论语》(展示此书),这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里面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展示书中部分名言: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生本对话。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近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千年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交流,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写话训练:(1)我想对孔子说:。
(2)我想对老子说:。
(3)我想对老子和孔子说:。
(4)我想对说:。
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还为孔子写了一首小诗呢!(出示)“传诵一个故事,是为了牢记一位圣人;怀念一位伟人,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
请记住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吧,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如果同学们感兴趣,也可以写诗歌赞美孔子。
自我反思: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
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这一句感悟。
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
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
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
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境的”。
同时,因为本课是学习古代文化的相关主题单元课文,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做了大量的拓展学习,并让学生进行了写话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部份教师评课意见:1.尹国敏老师:能够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王志富老师: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
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
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
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3.陈元春主任:教学中重人文关怀,提升了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中,巫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
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4.韦韬老师:在孔子与老子的详略处理上非常得当,朗读指导的分层次也很好。
但在理解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如果这样处理会更好: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上千里,孔子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几个月,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了洛阳城外,不用解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体会到孔子的艰辛。
学习这节课适合采用言行比较法。
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处理,有些课文是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我们要注意总结和积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