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 [l í] 水患,逋[b ū]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 !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 注释 ] ①夔 (ku í) 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 (qu è) :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 (B) 到; (C) 登上; (D) 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 (B) 回到故乡; (c) 没有住房; (D) 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2: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 _________②对 __________③为 _______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②禁之奈何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2.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 ɡài] 汲[j í] ,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3. 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4: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 ,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注】①狙( j ū)公:养猴子的老头。
狙,猴子。
②口:口粮。
③诳( kuáng):欺骗。
④芧( xù):橡树的果实。
[ 思考与练习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损其家口损:减少B.充狙之欲充:满足..C.俄而匮焉匮:缺乏D.与若芧若:好像..2.狙公是怎样使“众狙皆伏而喜”的?(用自己的话回答)3.读了这个故事 , 你一定从中得到了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至少两个角度)5: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 选自明 ?宋濂《宋学士文集》 )[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
③轭( 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 ào) :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 ( 心中 ) 有不平之气的人。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 _________②尤 __________③过 __________④应 _________⑤几 _________⑥顾 _________⑦盖 _________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 ?;②吾悯而诏子;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 1)求良猫。
厌(2)以腥膏 [ ɡào](3),眠以毡罽 [j ì](4)。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乐均《耳食录》)【注释】( 1)[ 破家 ] 拿出所有的家财。
( 2)[ 厌] 饱食。
( 3)[ 腥膏 ] 鱼和肥肉。
( 4) [ 毡罽( j ì)] 毡子和毯子。
[ 思考与练习 ]1、“鼠以故益暴”中有两个加点词,请分别选择解释正确的义项。
(1)“故”的正确解释是() A.原因B.故意 C.故事 D.过去(2)“益”的正确解释是()A. 增加 B. 益处 C. 得益 D. 更加2、翻译。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
3、猫不捕鼠的原因是:某人说“世无良猫”,从中可知某人是个:的人,从中我们可以获知的人生之理是:7: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 [z 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8: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 注释 ] ①诞僻:怪僻。
②搦 (n u ò) :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 ( 袖子 ) 的样子。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9:老马识途管仲、隰 [x í] 朋从于桓 [hu án] 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 .[r ǎng] 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 至其所不知 , 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 3 .遂得水()..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10: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 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偶尔。
[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不接待到访的客人 , 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 , 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 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 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 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11:苏东坡北归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 [ 注释 ](D 东坡: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 今广东、海南一带) 。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 (r án) 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