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
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
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积累。
③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研究意义: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物,以及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
对于阐明人类或其他生物在环境中接触的污染物的真实世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与全球生态平衡都是十分重要的。
4、简述污染物的转化规律。
答:①物理转化作用: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②化学转化作用: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
③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污染物生物降解或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或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部分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5、简述毒物在生物膜中的转运方式。
答:被动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其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使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膜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包括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液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6、简述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并举例说明。
答: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物质的毒理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入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为毒理学安全评价。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和方法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①《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中的毒理学评价项目:第一阶段:动物急性毒理试验和皮肤及眼睛粘膜试验第二阶段:蓄积毒性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②《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中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短期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 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7、简述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致癌机理。
答:多环芳烃类物质并非直接致癌物,必须经过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
下面以苯并α芘来说明其致癌机理:苯并α芘进入人体,在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达到代谢产物-环氧化物,→7,8-环氧化物+环氧化物水化酶→7,8-二羟基化合物,经环氧化成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近似致癌物),其9,10 位的氧环被打开,苯并α芘分子的10位碳原子上形成亲电子的阳离子(终致癌物)。
终致癌物可与DNA 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造成DNA 不能修复或修而不复,细胞就可能发生癌变。
8、为什么说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致癌物质?答:①这种物质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量虽然不大,但却广泛存在。
②易于在环境中形成,不仅可在环境中外源性合成,还可在生物体内进行内源性合成。
③对从水生动物到人类的大多数动物都有致癌性,亦具有明显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④能诱发多种器官的肿瘤,有些N-亚硝基化合物能通过胎盘影响子代或二代发生肿瘤,并能产生遗传致畸的作用。
9、简述芳香胺的致癌机理。
答:芳香胺是间接致癌物,先需经过代谢活化,其活化过程如下:①氨基中的氮发生羟化,然后经过重排形成邻位羟基化衍生物;②羟化后的活化产物发生酯化,主要是硫酯化。
酯化后的产物是水溶性的,此时排到尿液中,潴存于膀胱内,因而膀胱就成了靶器官;③酯化后的活化产物与核酸中的碱基作用,使细胞的DNA 发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这样就导致了最初的癌细胞。
10、金属污染为什么容易导致公害事件?答:金属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如果不经过有针对性的处理,单纯依靠自然是很难使其转化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物质的,长期污染,就会导致有毒金属物质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土地中不断迁移、转化和积累,当积累到人体承受极限浓度时,就会引发公害事件。
金属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危害是由于人类盲目而毫无节制地开发金属资源所造成的。
11、简述靶位点学说。
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称之为污染物毒作用的靶位点。
许多污染物常能选择性的作用于某种细胞或某一位点,也有的能作用于多种细胞或多个位点,污染物的这种特异性的损伤作用,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同时也与生物体靶位点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污染物作用的靶位点通常是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或者是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靶位点的生理学功能不同,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也不同。
12、简述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答: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多数有机磷农药属于磷酸脂类或硫代磷酸脂类,其通式为R1R2PXY,其中R1、R2碱基集团,X 为氧或硫原子,Y 为各种不同的酸性基团。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和X、Y、R 基团有关。
R 为乙基毒性最大,X 为氧原子时较硫原子毒性大,Y 为强酸根时毒性较强。
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酰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13、简述镉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答:①镉与含巯基、氨基、羧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镉结合蛋白,可导致各种酶活性的抑制。
特别是抑制产氨酰基氦肽酶,该酶还有的锌被镉置换后失去活性,结果使蛋白质的分解和再吸收减少。
②镉还可干扰铜、钴等必需微量元素在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而产生相应的毒作用。
③镉损伤人体肾小管,引起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等症状,并使尿酸、尿钙、尿磷和酸性粘多糖的排出量增加。
④镉与含巯基蛋白的结合,不仅是许多酶活性抑制或灭活的机理,也是镉在生物体内长期蓄积的主要原因。
1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①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膜孔,通透性较大,不论是脂溶性还是水溶性物质,只要分子量小于69000 的物质都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而抵肾小管。
②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某些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毒物可通过两种不同机制进行分泌,使毒物由近曲肾小管细胞一侧中主动分泌到尿液中。
③肾小管的重吸收:未解离、非极性和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回到血液中。
15、致畸物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何意义?答: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的毒理学特点:①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一般在器官形成起,胚胎对致畸物最敏感,故此期称为敏感期或危险期。
②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显出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在致畸试验中充分了解致畸物对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致畸作用。
16、飘尘粒径的大小及飘尘的载体作用对污染物的毒害作用有什么影响?答:(1)d>5um:95%被鼻腔阻留、器官吸附、纤毛清扫出来。
(2)d<5um:进入支气管、肺的深部→纤毛上皮的摆动向外推送,咳出。
(3)d<1um:①到达肺泡,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沉积在终末支气管壁和肺泡,并且随肺泡和支气管表面液体流动,1h 后,90%向外移动排至咽部而被吞咽或咳出,被吞咽的飘尘将进入胃肠道;②到达肺泡壁,进入肺间质,随淋巴流动进入局部淋巴结;③易溶解的颗粒,进入血液,流到全身器官(80%d<um);④不易溶解的颗粒,经肺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得到清除。
17、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答: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另外,一些高毒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
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