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性别心理学的理论
511 岁
生殖器 期
12 岁 以 后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及每个阶段中性别相关差异
阶段 口欲期 肛欲期 生殖器期 性别相关差异 无 无 男孩发展他们有阴茎女孩没有;女孩发现男孩有阴茎她们没有。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经受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强烈精神创伤, 经历强烈的与父亲认同的过程,发展出强烈的道德感;女孩经受 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较轻微的精神创伤,经历了比较微弱的与 母亲认同的过程,发展出不那么强烈的道德感。 无 女性必须把它们的性快感从阴核转向阴道,这使其很难产生成熟 的性行为。男性的阴茎仍然是他们性行为的中心,这使得他们产 生成熟的性行为很容易。
②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 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 意识之间, 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 严把关口, 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 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 被压抑的本能或 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迁回地渗入入意识。 ③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 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意识的各 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 欲望。
关于同卵双胞胎的趣事
女子与同卵双胞胎发生关系 DNA也难定"孩 子爸"
美国大学在1930年代做的大规模心理学试验。 美国大学和福利机构进行了合作,故意把 同卵双胞胎送给差别很大的家庭收养。比如国 家、语言、宗教、养父母性格、教育程度、财 富数量、职业等等差别。目的是看同卵双胞胎 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过程中和成人后性 格是否仍然相同。从而弄清楚决定人性格的是 后天环境还是先天基因。试验结果证明,同卵 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仍然有很相似的环 境和经历。证明决定人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 天遗传基因。
南希· 乔德罗的理论概述
人际关系的核心作用,婴儿时期,无“我”和“他 ”概念,认识的世界只有自己,自我为中心。到几 个月大,认识到自己和母亲的存在。母亲是照顾自 己的人,形成母子关系。与母亲的互动被内化成关 系结构,随时间变成存在的感觉。内化过程连同它 聚焦的投射和认同构成最终被体验为客体的事物的 基本成分。 强调性的重要性,认为小孩早年婴儿时期经验到的 社会关系决定了日后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 男孩建立认同要比女孩艰巨的多 女孩阴茎嫉妒的原因是发现具有阴茎的父亲可以获 得母亲的爱
对霍尼的理论的评价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开创者(儿童性别 形成不仅重视潜意识的影响,还加入了社会 文化的成分) 内部一致性在明显不足(文化导致性别角色 形成,但是文化作用人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南希· 乔德罗认为霍尼的分析中只重视文化的 作用,认为人不再是一个能动的个体)
三、Kaschak的安提歌尼阶段理论 Antigone 希腊人物 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两难境地的代表;男性 这个时期过度不顺利→自我为中心、破坏性 如家庭暴力、乱伦及强奸 安提歌尼命运是女孩不可避免的父权制家庭 的代表;女性这个时期过度不顺利→乐意成 为他人附属品,不再努力争取独立性
荷尔蒙
内分泌系统制造出的全身循环的化学物质 男女都有两种荷尔蒙(男性/女性),男性荷尔蒙 表现男性气质,反之亦然。 荷尔蒙影响人的性别:雄鼠实验雄性荷尔蒙减少→ 求偶行为减少。 荷尔蒙影响认知能力:男性荷尔蒙和空间技巧有关, 女性荷尔蒙和口头言语有关。 荷尔蒙影响性别角色行为产生:出生前的男/女性 含量会影响儿童性别倾向。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辩证看待 开创了无意识研究新纪元(揭露了深埋人内 心深处的、受意识压抑的无意识海洋内幕, 揭露了人的内在动机和深藏的欲望) 潜意识的基础无法实证检验 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重,将性别歧视合理化 。(最大的缺陷)
二、霍尼的性别发展理论 认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起点也是潜意 识。 弗洛伊德对性别差异解释为生理结构的不同 ,霍尼确归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异。
观点 阴茎嫉妒
弗洛伊德的解释 贬低自己、觉得低人一等
霍尼的解释 实质上是羡慕男权社会给予有阴茎男 人以权力和地位。
“子宫嫉妒”:男性卖力争权、地位 的原因在于没有生殖能力的补偿
男性之找卵子,男性积极 主动;女性被动
扩张与性欲发泄途径阻塞 孩子数目限制 女性估价低 女性对男性和家庭的依赖 达结婚年龄妇女的过剩
③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 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 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 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 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 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 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 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 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 动。
又称“异性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开 始对异性感兴趣。关注自身形象,注重外貌、服饰、表现等。青少 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 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并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 智力活动上,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的目的。
潜伏期
在弗洛伊德看来, 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 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 表方面; 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 整的, 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 在, 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无意识领域里,充满了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 欲望,包括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解释个人发展的基 本能量,是引起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Kaschak认为人格发展的可能结果
未解决 男性 父权制 把女性视为自己的附属品 有权利让女性为其服务 性行为自我中心 女性 接受从属地位 接受男人规定的性行为 否定自己的需要,包括基本物质需要 不能与其他女性形成友谊 安提歌尼期 消极而依赖的 性行为上不自私 拒绝从属地位 自信而独立的 自己定义性行为 接受与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其他女性产生友情 俄狄浦斯期 把获得权力作为主要目标 已解决 不存在父权制 获得权力不是主要问题 把女性视为独立的个体
2.人格结构
①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 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 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 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 盲目地追求满足。 ②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 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 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 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 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 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潜伏期 生殖期
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
女性是个迷 女性的“超我”远不如男性(性器期的阉割焦 虑使得男孩建立一个严格的“超我”) 女性缺乏公正感(阴茎嫉妒,公正感排斥嫉妒 心,嫉妒心转移到身体美的慰藉→自恋) 女性有“受虐”倾向(生理方面,精子主动积 极,卵子被动等待。性交繁殖方面雄性主动) 女性的“男子汉” (通过向男性认同获得内心 弥补,情结的最高峰→同性恋)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别发展理论 1.精神层次:
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所构成。 ① 潜意识即无意识,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 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 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 教法律, 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 但它们并没有 被消灭, 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 追求满足。潜意识 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 的全部有愈识的生活, 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认为影响行为的产 生或者消退的原理是强化或者惩罚 小白鼠实验 类推到人类:婴儿牙牙学语“妈妈”,妈妈会表现 积极的态度。如果做出违背社会对男/女性期待的事 情时,周围的人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并加以斥责。 评价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建立在他的性心理 学发展基础上,因此称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划分成五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特别的“性感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各种经 历决定了他(她)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3.弗洛伊德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性器期:3~5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性别角色 的发展阶段。
男孩女孩 恋母 女孩恋父
性器期
这个阶段的性别分化
男孩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阉割焦虑 女孩 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阴茎嫉妒
心理性 欲阶段 口唇期
年 龄 出 生1岁 1-3 岁
描述 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 物和快感。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 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 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脑
功能分区:男性在认知方面脑分区占优势,女性在 语言能力上占优势,男性在数学能力上要比女性强。 女性大脑两半球连接要比男性紧密,女性更喜欢整 体性使用大脑,左右脑联系更密切。 左半球更认知化、右半球更情绪化,女性更多使用 右半球
性别的生物学解释评价
为性别差异提供生理上的理论根据,从生理本 质上解释了性别差异的产生。 批评方面:从动物身上获得的经验,推测运用 到人的身上。牵强。而且生理控制/决定论的观 点认为性别差异不可能改变。不利于性别平等 建立,降低人们追求性别平等积极性。
四、南希· 乔德罗的性别发展理论 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与佛洛伊德的不同之处:
聚焦“前俄狄浦斯期”(5~6月)是塑造人的时 间,这段时间婴儿获得关于“客体”的各种信 息,并与客体产生各种联系。 与弗洛伊德重视“性”相比,乔德罗重视的是 “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父亲在孩子成长中起主要作用,客 体关系理论→将关注点拉回到母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