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艾青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比《三国志》 中的诸葛亮更具普遍意义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
自称其小说是“罗曼史”,不要求 “在细节上的忠于人类生活经验的可能 性”,而“只要求忠于人心的真实”, 认为作者有权“按照自己选择或创造的 条件来表现这种真实”。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
心灵化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 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 的对象物


三、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 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比如列夫· 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位费克 拉· 安德烈耶夫娜、某一位彼得、 某一位伊凡,……我仔细观察他, 他或她使我产生了特殊的印象; 我反复思索,后来这个费克拉、 这个彼得、这个伊凡离远了,不 知流落到哪里去了,但是他们所 造成的印象,却深印下来,逐渐 成熟。
——黑格尔:《美学》
别林斯基
对文学作品而言,“它的形式 对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 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 ——别林斯基
王汶石
……当我们一旦明白了它(指素材)的 内在意义,获得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 到了主题,情况立刻就不同了。思想的火光 一旦燃起,所有的生活事实、细节,都被通 统照亮,活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想的光点聚 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面目;一个作 品的轮廓就明显起来,形成起来。
——王汶石:《漫谈艺术构思》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 说……” ——鲁迅《<自选集>自序》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形式内容化
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 成的作用
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匈
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 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 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巴拉兹
(作家)“观察整个生活现实,
不过只是从他们的那种艺术形式的观 点来观察,这种艺术形式已成为他们 表现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巴拉兹:《电影美学》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小结
形式创造 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 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 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 上的互动过程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内容形式化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
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
所说 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如 我国作家王汶石所说
黑格尔
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 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 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 术的中心。
思考问题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 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 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对文 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思考问题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 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 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认识与情感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
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 认识的情感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 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
屠格涅夫
列夫· 托尔斯泰的《复活》
生活原型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个 贵族青年提出同一个女囚犯结婚,得到同 意。举行婚礼时,女囚犯却突然死亡。托 尔斯泰把《复活》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典型, 使艺术概括的力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 达到了顶峰。 《 复 活 》 插 图
第二节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必然要讲究“诗艺” 假定性情境是“诗艺”中生成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朱自清和俞平伯仲夏之夜同游秦 淮河后所作的同题散文。 尽管两人同泛一舟,共游一地,所见所 闻相同,但对所见所闻感受到的意义和 价值是不同的。 朱文有一种难以派遣的郁闷和惆怅,俞 文显得超脱和闲逸。
文本赏析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 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 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 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 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凝静中 张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 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 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 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
——刘白羽:《平明小札》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
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
存在着历史的维度
第三节


形式创造

文学与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形式美问题
三、艺术概括

含义
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
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 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 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作用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
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普鲁斯特通过自己的 感觉表现客体世界的 《追忆似水年华》 巴尔扎克表现人类社 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 断面的《人间喜剧》


“斯蒂芬闭上眼睛,以便听他的靴子踩 在海藻和贝壳上发出的吱吱声。不管怎 么说你正走过它。是的,我正在走过它, 有时还迈着大步。一个非常短的时间的 空间通过一个非常短的空间的时间。五、 六;一步接一步。 一点不错;这正是感知有声事物的必由 之途……”
表现手法: 1、描写 (1)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2)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 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形式美问题


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 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 “有意 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 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 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 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
重内容轻形式
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

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 英美“新批评”派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小结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戏剧家:曹禺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霍桑《拉帕其尼的女儿》
作家刘白羽
咏月诗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 ——沈佺期《杂诗三首· 其三》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诗艺性

含义
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
克莱夫· 贝尔 Clive Bell 1881—196464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曹操的白脸脸谱是奸诈的象征 关云长的红脸脸谱是忠义的象征
文学形式的构成因素


文学语言 特征: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情感 性 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人物语言: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乃 至内心语言等。 叙述人语言:作品中事件的叙述人(而 不是参与者)的语言,包括叙述事件。 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乃至直接就作品 所叙述的内容抒发感慨或进行分析评价 等。
《西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