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之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之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之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定义: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功效: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具有渗利水湿、利水消肿、利尿通淋、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等功效。

主治:主要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痰饮、泄泻、带下、湿疮、湿温等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利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肿作用。

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苓【主要性能】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1、水肿2、痰饮3、脾虚诸证4、心悸,失眠【用法用量】煎服,9~15g。

▲猪苓【主要性能】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泄泻3、淋浊,带下【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服。

★泽泻【主要性能】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痰饮3、泄泻4、湿热带下,淋浊【用法用量】煎服,6~9g。

★薏苡仁【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泄泻3、肺痈,肠痈4、痹证,脚气【用法用量】煎服,9~30g。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除入汤剂,丸散剂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冬瓜皮【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肺、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1、水肿2、暑热烦渴【用法用量】煎服,9~30g。

玉米须【主要性能】甘,平。

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淋证2、黄疸【用法用量】煎服,15~30g。

大剂量可用至60g。

葫芦【主要性能】甘、平。

归肺、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面目浮肿,大腹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主要性能】辛、苦,温;有毒。

归肝、肾、心经。

【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风湿痹痛3、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用法用量】煎服,3~6g。

或浸酒,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中毒可见恶心、呕吐和腹泻。

大剂量时可出现全身震颤,甚则死亡。

泽漆【主要性能】辛、苦,微寒;有毒。

归大肠、小肠、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应用】1、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2、咳嗽3、瘰疬,痰核,癣疮【用法用量】煎服,5~10g。

外用适量。

可熬膏供内服或外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孕妇及气血虚弱者忌用。

【主要性能】咸,寒。

归膀胱、胃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石淋,癃闭【用法用量】煎服,3~5g。

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气虚体弱者及孕妇均忌服。

荠菜【主要性能】甘,凉。

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利水消肿,明目,止血。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目赤肿痛,目生翳膜3、血热出血证【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入膀胱、肾经。

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善清利下焦湿热,具有利尿通淋作用。

适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浊等病证。

★车前子【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应用】1、热淋,水肿,小便不利2、泄泻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热痰咳嗽【用法用量】煎服,9~15g。

宜包煎。

▲滑石【主要性能】甘、淡,寒。

归膀胱、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应用】1、热淋,石淋2、暑湿,湿温3、湿疹,湿疮,痱子【用法用量】煎服,10~20g。

宜包煎。

外用适量。

※木通【主要性能】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应用】1、热淋,脚气肿胀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3、血瘀经闭,乳少4、湿热痹痛【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通草【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下乳。

【应用】1、湿热淋证2、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用法用量】煎服,3~5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瞿麦【主要性能】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应用】1、淋证2、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萹蓄【主要性能】苦,微寒。

归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应用】1、淋证2、湿疹阴痒,虫积腹痛【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适量。

地肤子【主要性能】苦,微寒。

归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应用】1、热淋2、湿疹,皮肤瘙痒,阴痒【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用。

海金沙【主要性能】甘,寒。

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

【应用】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用。

石韦【主要性能】苦、甘,微寒。

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应用】1、淋证2、肺热咳喘3、血热出血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

冬葵子【主要性能】甘,寒。

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应用】1、淋证,水肿2、产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3、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3~9g。

灯心草【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应用】1、热淋2、心烦失眠,小儿夜啼【用法用量】煎服,1~3g。

※萆薢【主要性能】苦,平。

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浊,祛风湿。

【应用】1、膏淋,白浊2、风湿痹证【用法用量】煎服,9~15g。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功效。

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寒湿偏盛的阴黄也可配伍应用。

★茵陈蒿【主要性能】苦,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应用】1、黄疸2、湿疮痒疹【用法用量】煎服,6~1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主要性能】甘、淡,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1、湿热黄疸2、石淋,热淋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烧伤,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5~6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虎杖【主要性能】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功效】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应用】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2、痈疮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3、经闭,通经,跌打损伤,癥瘕,风湿痹证3、肺热咳嗽【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地耳草【主要性能】苦,平。

归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应用】1、湿热黄疸2、肺痈,肠痈,疮痈3、跌打损伤【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垂盆草【主要性能】甘、淡、微酸,凉。

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应用】1、湿热黄疸2、痈疮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阴疽及阴黄者不宜服用。

溪黄草【主要性能】苦,寒。

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利湿退黄,凉血散瘀。

【应用】1、湿热黄疸,湿热泻痢2、跌打损伤【用法用量】煎服,3~5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