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测精彩试题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测精彩试题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确的是()A.人体的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负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4.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1中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1中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5.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6.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7.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①在兔饱食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8.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9.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下图走势不相符的是(纵轴代表前者,横轴代表后者)()A.饮水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B.HIV浓度—T细胞浓度C.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10.下图表示人体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

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11.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

疫苗在人体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12.下图表示将抗原或生理盐水注射兔体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在第8天注射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三种注射剂标签混淆(已知其中一种是抗原X,别一种是抗原Y,第三种是生理盐水),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注射剂若为抗原Y,则抗体变化曲线为DB.曲线A与C的抗体类型相同C.曲线B表明:注射后,免疫反应快,作用强D.曲线A表明:兔体不能产生与抗原X有关的记忆细胞。

13.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A.a和bB.b和aC.b和cD.c和b14.在某种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曲线1、2、3分别是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B.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时刻,生长素都起主导作用C.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只有乙烯D.果实生长发育是各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1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1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17.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1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19.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21.下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2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使手缩回23.图示某病毒侵入机体后被杀伤的过程,相关说确的是:()A.①是第二道防线中杀菌物质抗体B.①是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C.可提高①杀伤力的淋巴因子来源于记忆细胞D.靶细胞裂解同时,病毒被溶解消灭24.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

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内外刺激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效应器或靶器官激素A BCDEFGHA.aB.bC.cD.d25.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

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见下表)。

处理雄花雌花比值(雄花∶雌花)水(对照)21.1 3.8 5.6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CP(100毫克/升) 6.2 6.8 0.9乙烯利(1000毫克/升)19.6 3.7 5.3整形素(10毫克/升)33.1 1.2 27.6分析上表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2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只有一种说确B.只有两种说确C.只有三种说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2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⑥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其中代表人的字母是()A.aB.bC.cD.d29.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30.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基本代表出生或迁入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二、非选择题3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环境的pH的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环境的重要成分。

为探究人体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事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缓冲物质所调节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对B组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预测A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