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


交通便利, 豫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中漯河市被确定为全 国196个国家公路枢纽之一,承担了提高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带动周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重要功能。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耕地面积总体趋减,人地矛盾尖锐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市域规模小,市区规模大
市域面积和人口均处全省倒数,但是市辖区人口却仅次于郑州、洛阳、南 阳和商丘,为河南省第二层级的城市。因此,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
GDP 总量也体现同样的特征。
区域形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
沙颍河通航在即,城市建设围绕河流生态景观展开
开采利用率低,利用潜力大 地下水相对富足且稳定
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分析
矿产资源
盐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舞阳县境内。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具 有广阔的开采利用前景,对发展舞阳盐业、盐化工业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
邻城市平顶山、许昌;
经济联系整体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与东部地区联系 较弱。
京广轴向发展趋势明显,意义非凡,漯河当把握大局
地方发展诉求决定地方发展大局,同时,影响周边城市发展格局; 京广轴线带状发展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关乎全局; 郑州都市区、许昌和驻马店沿京广复合轴南北向组团发展趋势明显, 但漯河区间出现断裂; 平顶山和周口东西向带状发展,需由漯河为联系纽带。

区域层面
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 河南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区与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

城市层面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大势所趋 漯河新区,呼之欲出 大型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漯河区位优势提升
全国经济布局的发 展演变趋势
郑 州
80年代:“T”字型
七轴之一,轴线联通京津冀和珠三角城镇群,具有国家性战略意义。
郑 州
90年代:“π”字型 中陆桥通道
郑 州
90 年代:“井”字 型
郑 州
2010年以后:两横三纵
区域形势分析
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
中部双雄,郑州与武汉区域博弈,郑州略逊一筹
区域竞争激烈,周边地区群雄并起
发展条件分析
区位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全省“一群三区”的结合部
漯河位于中原城市群与豫东、豫南、豫西南等三个城镇发展区 的结合部,与周口、驻马店等中心城市直线距离都在50公里范围内。
另外,综合考虑漯河与许昌、平顶山的空间关系,漯河居于以此五
个城市的地理中心,“一群三区”的结合部。 同时,漯河又位于京广城镇发展带和洛平漯城镇发展轴上,具有 双轴交汇的区位优势。
汇报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战略谋划 第五部分——产业发展
第六部分——空间布局
第七部分——支撑保障 第八部分——实施方略
10
1.序言
规划总则 区域发展概况
规划总则
规划背景
国家层面
中部崛起,国家城镇空间格局重构 “四化”协调一体,美丽中国引领城乡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区域生态、粮食、经济安全
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河南省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解读
河南省提出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 是在传统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从其本质内涵上理解,此组团式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发展兼有“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的内涵,更倾向于
“组团式城市群”。
城市组团是指一般距离省辖市中心城区 30公里左右,空间相对独立、 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与中心城区分工合理、联系紧密的城区,包括中心城 区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城、县市级市区和符合条件的特定功能区。 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和快速便 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的新型城市 发展模式。 ——《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
坚持区域统筹发展
坚持“三化”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 代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坚持“两个不牺牲”发展
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 谋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农业和粮食产出提高, 以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集约节约利用建设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倡高 强度开发建设。
前言
10月15日,受漯河市发改委与规划局委托,接受编制漯河中心城市组
工作过程
团式发展规划任务。
10月23日,项目组成立,起草规划编制提纲。
10月25日,项目组进驻漯河,并由市政府办组织召开项目动员会。
10月26日——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5日,项目组现场调研、踏勘,与各区县进行座谈。
11月6日——至今,项目组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方案,编制规划。
根据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形成机理,大致可以把其分为两类: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组团型城市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 城市,由若干个组团所组成,各组团均有各自的中心,并具有相 对独立的功能,无论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形态如何,其本质上是一 个城市。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是大中 小城市 “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组成的城 市体系,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 形态,是一个区域系统概念。
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经综合考虑,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总则
指导思想
加强市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 共建共享。 加强市域与外部空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 交通对接、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协调。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编制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提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区域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优化: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形态,避免大城市病 整合:整合空间资源,形成统筹发展的格局 共享:共建共享各类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前言
技术路线
前言
第一部分——序言 第二部分——现状解读 第三部分——路径研判
食品产业名扬天下
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产业定位
国家食品名城;省内唯一食品工业基 地(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食品工业区 位商位居前列;
区域形势分析
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
经济联系北向为主,西强东弱
漯河城市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显示了地域相邻指向 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 空间上主要联系方向首选为中心城市郑州,其次为毗
《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漯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2—2030)》
规划总则
规划期限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等显著特 征,同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故其规划期限不宜短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 限(15—20年)。同时,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
宏观层面,国家“5611”城镇空间格局新形成,武汉都市圈战 略地位凸显,中原城市群缺失。
格局 5个国家核 心城镇群 6个战略支 点城镇群 11个区域支 撑城镇群
城镇群名称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 海峡西岸、海南(南海)、天山北坡、哈长、店中、藏 中南 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天水、北部湾、黔中 、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 淮)
区域形势分析
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
豫中南中心缺失,漯河要勇担重任,义不容辞
漯河市位于郑州与武汉的引力点的边缘地带,处于郑州市的引力场之外,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要素的聚集。借助于交通优势和优良的自然环
境,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群南
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规划编制的定位及重点
结合以上的理解,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编制的定位: 具有一定战略高度的概念性规划,在全市域层面,对于产业、空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 展规划的内涵认知
间、人口、设施、生态进行统筹布局。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用于指
导下位城市总体规划、各乡镇规划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前言
“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 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 (原载于201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 城市布局和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
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豫 发【2011】11号)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区域形势分析
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
打造区域中心,漯河条件趋于成熟
从长远看漯河市更具备发展成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 市的条件,也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结论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