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Analysis of division textbook and teaching su ggestions
《除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包括两方面:一是已知什么(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二是求什么(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
进而从这个实际问题中出抽象数学模型:42可以分成几个6?或者42是6的几倍?于是知道要列除法算式42÷6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引出用什么方法求商的讨论,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
根据“六七四十二”得42÷6=7,再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解释这个7的实际意义,并写出问题的答案:要为小鸟准备7间房子。
这个过程就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且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所涉及的数量。
关系:小鸟
总数=每间房子住的小鸟只数×房子间数。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
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
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师在指导时,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
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
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
出答案。
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
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
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和“游乐场”三节。
本单元的标题是“除法”,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
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
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的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
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
“长颈鹿和小鸟”
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
习除法的两类问题;“运动场”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
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
除法打好基础。
长颈鹿与小鸟教学目标
1.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包括两方面:一是已知什么(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二是求什么(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
进而从这个实际问题中出抽象数学模型:42可以分成几个6?或者42是6的几倍?于是知道要列除法算式42÷6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引出用什么方法求商的讨论,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
根据“六七四十二”得42÷6=7,再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解释这个7的实际意义,并写出问题的答案:要为小鸟准备7间房子。
这个过程就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且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所涉及的数量。
关系:小鸟总数=每间房子住的小鸟只数×房子间数。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
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师在指导时,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
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出答案。
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兔安家教学目标
1.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小兔安家”的情境图中没有提出数学问题。
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
针对具体情境,教材中提出两个问题,代表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一类是求“每间房子住几只小兔”,另一类是求“需要几间房子”。
会根据具体情境提出这两类数学问题,是以理解情境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为前提的。
因此,提出数学问题这个教学环节本身也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教师应以“小兔安家”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
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及其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事实上,上述两类除法问题包含了相同的数量关系,即小兔
的总数=每间房子住的小兔的只数×房子的间数。
体会到这一层联系,有助于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以及除法的意义。
游乐场教学目标
1.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游乐场”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数学信息。
如,小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可乘4人;碰碰车有4辆,每
辆可乘2人;每张小火车票3 元,每张碰碰车票5元等,是显而
易见的。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实际上是要他们去发现能够联系
其中有关信息的数量关系。
例如,“小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
厢能乘4人,这列小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如果能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他一定意识到:小火车满载的人数=每节车厢可乘的人数
×车厢的数量。
能够提出“每张小火车票3元,买7张应付多少元”也意味着他懂得:应付的钱=每张小火车票的价格×车票的张数。
教材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际上对问答双方,都提出了理解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要求。
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也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量关系。
教学时,教师要发现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让大家借鉴,开阔
数学的视野,提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如果学生还提不出好问题,教师要加以启发引导。
如:“能坐满一节小火车车厢的乘客,去玩碰碰车时,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数学问题就用上了情境中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信息。
又如:“买6张小火车车票的钱,能买几张碰碰车的车票”这个问题涉及两步运算。
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不要求他们列式,但可以让他们交流想法。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