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试题(带答案)(2)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1.1903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

张三说:“我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大沽炮台。

”李四说:“我从山海关经过,看见清军在巡逻。

”王五说:“我想在东交民巷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

”贺六说:“我看到义和团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

”他们所说的话正确的是()A.张三B.李四C.王五D.贺六2.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祖国宝岛台湾曾流落他乡,受尽了屈辱。

你知道哪个国家曾割占台湾吗?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3.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表明李鸿章的观点是A.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编练海军是错误的B.西方的军事技术徒有虚表C.编练海军等措施没有实现“自强”的目的D.西方技术在提高国家实力方面不如中国的传统文化4.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的近代海军最早建立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戊戌变法时期5.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6.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C.驻扎有外国军队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7.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俄国B.日本C.德国D.美国8.晚清时期,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10.“这场持续了约三十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忽略了。

”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C.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D.未涉及政治改革11.早在1901年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下列最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依据是()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赔款以海关科、盐税等税收作担保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12.史学家蒋廷献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

这与《马关条约》的哪项条款相关()A.增辟通商口岸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1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4.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A.变法裁撤冗官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5.“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6.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

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17.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人数众多的组织。

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

他们是A.太平军B.义和团C.洋务派D.维新派1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B.传播了革命思想C.促进了思想启蒙D.得不到群众支持19.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

说起此舰,我们会联想起一百二十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海战,更不会忘记那场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这位民族英雄是A.左宝贵B.丁汝昌C.徐邦道D.邓世昌20.《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A.开设工厂B.割占土地C.增辟通商口岸D.获得赔款21.2014年2月10日,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已经进行了12年。

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A.B.C.D.22.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这个“历史事件”是A.三湾改编B.洋务运动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2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中央以曾国藩为代表,地方以奕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B.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C.李鸿章成功收复了新疆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4.下列关于《辛丑条约》错误的是()A.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B.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C.有巨额赔款D.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5.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严惩外国侵略者C.发表《资政新篇》D.反对封建统治【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因此1903年,“我想在东交民巷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

”说法正确。

选项C符合题意;1903年大沽炮台已拆,A排除;1903年外国军队驻扎在山海关,B排除;1903年义和团已经被中外势力绞杀了,D排除。

故选C。

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使宝岛台湾再次与祖国分离。

所以答案选D【点睛】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洋务运动中编练海军等措施没有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运动确实开办了一些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符合题意;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编练海军是错误的表述与史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西方的军事技术徒有虚表表述与史实不符,B不符合题意;西方技术在提高国家实力方面不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表述与史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所以答案选B。

5.C解析:C【解析】【详解】据题文材料中一位民族资本家的话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工设厂,省却了运费和关税,得到很大便利。

根据所学知识,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工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之后,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在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之前,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马关条约》。

6.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901年底的北京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项是不应该出现的画面,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在1901年底的北京城都可以出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当时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战争结束后,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马关条约》签订。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