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
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
“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
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
减少耕地1848万亩。
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
全国
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
亩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57万亩。
其中,新增独立工矿用地1315万亩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618万亩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新增村庄用地4
77万亩,新增特殊用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等329万亩。
国土资源部分析人士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五年。
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
严把土地闸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了乱占
滥用耕地的势头。
总的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
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
因素。
从各年度的情况看,“十五”初期,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
不少地区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耕地的势头,两
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82万亩。
2004年以来,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
理整顿,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遏制了乱占滥用耕
地的势头。
2004年和200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415万亩,比前两年
有较大幅度下降。
让我们面对挑战
——评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中最具冲击力的数字,无疑是“18.31亿亩”。
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今天的人均耕地只剩下1.4亩(9年前这个数
字是1.59亩);意味着10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2亿亩;意味着
“十一五”期间全国要保证1.2亿公顷(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我们只
有3000万亩可减耕地的余地。
“我们的耕地已经退到了危急时刻,不能再退了!”一位长期关注土地问题的
老同志大声疾呼。
耕地过快减少,无疑已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刚
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未来5年的耕地保有量已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
标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最高决策层的深谋远
虑与普通民众的真切期盼不谋而合,值得期待的是全社会怎样为保护耕地付出
艰苦不懈的努力。
有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耕地的锐减是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
问题不是耕地能不
能减少(要建设,我们就不得不减少一些耕地),而是该不该减、该减多少以
及该减多快的问题。
盲目建设、滥上项目,违规圈地、贪大求全,突破规划、
乱占耕地……这些过去人们司空见惯的所谓“发展”行径,吃掉了多少不该吃
掉的宝贵耕地,我们已无从精确计数,但可以想见其情其状是相当惊人的。
再者,对于耕地减少的大头——退耕还林,我们恐怕也要控制好节奏。
毕竟,那
是成百上千万亩的耕地,不容有半点盲目性。
有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生
态退耕面积比前四年年均生态退耕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
去年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势头有所减缓。
退耕还林对于保护生态是必要的,但退
多少、退多快,是需要科学确定的。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要保住18亿
亩耕地,在严格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和耕地补充力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控
制每年生态退耕量,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将继续保
持较快增长势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会小;加上灾毁、退耕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管理尤其是保护耕地工作面临的压力将会非常大。
但保有稳定并且充足的
耕地数量,是我们整个社会包括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保障。
18亿亩是我们未
来5年必须坚定不移守护的“红线”。
面对耕地减少的不可承受之痛,我们必
须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有何选择?
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为保持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所有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
调查。
技术方法与前述方法一致。
1.资料准备
这时候要准备的主要资料包括:
原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图、各种文件资料;近期的航空摄影像片、正射像片等;
初始和日常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
土地复垦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征用资料和土地整理资料等
2.变更调查的技术流程。
摄影测量技术、gis技术、gps动态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管理技术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
gps动态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借用已有的gis平台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开发和建立土地信息方面的关系系统不
第四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第一节概述
1.土地的质量与性状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
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据。
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
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
总地来看,土地有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因素;
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素。
2.土地等级评价
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
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按城乡土地的特点不同,土地分等定级可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
等定级两种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
值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工作。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是对其生产力大小的评定,也是通
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3.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目的
(1)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及土地政策提供主要的基础资料;
(2)为编制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