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

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

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

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

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

”——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

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

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

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

”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

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

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

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

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

托尔斯泰夫妇交换日记的习惯,由此开始。

在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说得出说不出的话,都写在日记里,既有充满爱意的表白,也有满腔怨恨的诋毁,更会将对方日记中的内容,当做夫妻大战的武器,用来尽情伤害对方。

二、大作家的贤内助“整一个冬天,列夫都在满怀激情地写作,有时甚至热泪盈眶。

依我看,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将是不同凡响之作。

”——1867年索菲娅给妹妹的信托尔斯泰夫妇与亲朋婚后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与此同时,他的长子出生了。

婚前那段字母情缘,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暗示,索菲娅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字有特殊的感悟力。

这一年,她不仅第一次成为母亲,还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托尔斯泰的文稿誊写员。

因为他的字迹实在太难辨认,只有她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在交给印刷商之前,就需要她一个字一个字重新誊写一遍。

然而,托尔斯泰的文稿总是反复修改多次,甚至面目全非,根本看不出一点初稿的痕迹。

即便最后完稿,已经寄给了印刷商排版,他仍然会写信去叫停,再把修改后的新版重新寄过去。

可想而知,索菲娅的任务有多艰巨。

索菲娅曾说过,洋洋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她就誊写了7遍。

那么,60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呢?40万字的《复活》呢?还有其他数百万字的作品呢?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索菲娅并非专职誊写,她还是13个孩子的母亲,这意味着13次怀孕、哺乳和教导;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数百名农奴的农庄管理者。

在这两方面,托尔斯泰都几乎无法为她分忧,以至于索菲娅只能在孩子们都睡下后,才开始熬夜誊抄手稿。

长此以往,她的视力变糟,在后来的来访者口中,将她形容为“眼神不太有魅力”,而我们还记得,十来岁的她,眼神是如何明亮动人。

除了这些,她还是托尔斯泰的经纪人,负责与出版商打交道,为版税稿费之类的俗事锱铢必较,将托尔斯泰的出版事业管理得有声有色,为家庭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益。

其中最令她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她独自面见沙皇、要求对丈夫的一篇小说解禁的事。

在1889年,托尔斯泰写作了一篇离经叛道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遭到当局封杀,禁止发表和出版。

为此,索菲娅联系了在宫廷走动的亲戚,得以面见沙皇,陈述利弊,最后竟然获得沙皇的允许,将这篇收录在作品全集中,而她本人也得到了沙皇很高的评价。

托尔斯泰虽然对这个结果满意,却厌烦她去见沙皇的行为,因为他长期抨击时政和统治阶级的黑暗,与权力阶层的关系已经相当恶化,这样向当局低头的姿态,使他感到非常不快。

是的,托尔斯泰这种毫不体谅的刻薄,我们之后还会经常看到。

即便索菲娅为他养育孩子、誊抄手稿、管理农庄以及经营出版,每一样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托尔斯泰仍然对她怨气冲天。

三、嫉妒的矛盾“我郁闷不乐、发脾气是因为他事事都爱、人人都爱,而我要他只爱我。

”——索菲娅日记这张全家福非常特别,可以当作索菲娅一生的写照——所有人都看着镜头,只有索菲娅一个人深情地注视托尔斯泰。

索菲娅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彻底奉献给了丈夫,与此同时,她也期望丈夫能够把全部人生奉献给她。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

变态偏执的嫉妒,从他们的婚姻早期就显出端倪,托尔斯泰也不吝于述诸笔端,在多部作品中都写到善妒的女人,例如《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及《战争与和平》的结尾,皮埃尔娶了深爱的娜塔莎,婚后摇身一变,她丢掉少女的活泼娇俏,成了那种为家庭奉献全部的不修边幅的女人,还表现出不可理喻的嫉妒,要求皮埃尔一直留在家里,他的任何一次正当外出,都会成为她极度痛苦的来源。

在写作《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时,托尔斯泰正处于婚姻的第七年,新婚的幸福余韵还萦绕在心头,没有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仿佛是一种略带困扰的甜蜜负担。

然而,在此之后,索菲娅的嫉妒愈演愈烈,她嫉妒丈夫婚前来往的女人,嫉妒他身边除她之外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妹妹、她的女儿、丈夫的女编辑等等,甚至包括跟丈夫要好的男性。

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她还嫉妒丈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一旦看到关于她们爱情的部分,就痛苦不堪。

其中最严重的,自然就是针对丈夫婚前有过私生子的女奴。

这名女奴一直在他们的农庄干活,而那个私生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后来成为了庄园里的车夫,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跟任何一个普通奴仆没有区别。

索菲娅仍然对此如坐针毡,害怕遇到他们母子。

每一次嫉妒发作,都免不了一场大战。

除了争吵,索菲娅表达情绪的方式,包括离家出走或者威胁自杀,据我不完全统计,她曾尝试过溺水、服毒、卧轨、冻死等等。

可想而知,托尔斯泰对此厌烦透顶。

四、生育的矛盾“我很高兴地想到你放弃理想之后会活得轻松一些,更确切地说,是你把理想和低级的义务交织起来之后,所谓低级的义务就是生儿育女。

”——托尔斯泰给即将结婚的女儿的信这段话是写给玛莎的,托尔斯泰最钟爱的一个女儿,认为全家人中只有她理解和欣赏他。

玛莎也是托尔斯泰思想的狂热信徒,为了延续父亲的事业,玛莎已经拒绝了很多男人,直到27岁才想嫁人。

托尔斯泰觉得失望之极,写下这封充满嘲讽的信,毫不客气地将生儿育女贬斥为“低级义务”。

而另一方面,托尔斯泰知道生儿育女会耗费一个女人极大精力,这种他所轻蔑的“低级义务”,却让自己的妻子重复了13次。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对妻子照顾家庭缺乏感激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托尔斯泰夫妇和子女在生育方面,托尔斯泰夫妇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避孕和哺乳两方面。

托尔斯泰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他对传宗接代有什么执念,原因很简单——他拒绝避孕,认为避孕是违反伦理和道德的行为。

当然,堕胎更是不可饶恕的。

这就导致索菲娅在27岁时,就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结婚9年,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哺乳,同时,还完成了《战争与和平》的7次誊抄,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在生育了5个孩子后,索菲娅非常不愿意再怀孕,她曾经在产后得了产褥热,差点丢掉性命。

托尔斯泰对此当然不同意,还把这个争执写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安娜生育了一儿一女后,不愿再有孩子,就决定避孕。

当安娜的嫂子知道后,大感惊讶,因为她本人就生育了一大群孩子。

哺乳的矛盾,同样匪夷所思。

托尔斯泰认为一定要母乳喂养,这个理念原本没错,而索菲娅因为屡次怀孕,得了乳腺炎,在医生诊疗后,已经确定完全不适合哺乳,托尔斯泰仍然坚持,并且指责妻子不愿负起母亲的责任,对此耿耿于怀。

显然,这个指责对于索菲娅很不公平,在她的日记中,她多次表示如果身体健康,她是非常愿意亲自哺乳的。

托尔斯泰所处的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思想刚刚在俄国萌芽,不少男性公众人物都是支持者,但托尔斯泰显然不在此列,他的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索菲娅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五、欲念的矛盾“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

”——索菲娅日记索菲娅和孩子们按道理说,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置喙别人的夫妻生活,只不过这件事在托尔斯泰夫妇的家庭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太重要,如果省略这部分,势必无法说清楚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毕竟对于成年男女来说,爱和性原本就是一体两面。

在索菲娅结婚几个月的日记中,她写道:“肉体方面的爱对他非常重要。

真糟糕——因为我恰恰相反。

”你可能认为,这种话属于一个新婚少女的懵懂和娇羞。

然而,当25年后,她的观点仍然没有改变,她的日记是这样说的:“没有那件事生活本该是美好的。

但是对于他来说则另当别论。

”从托尔斯泰本人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他十来岁开始就欲望强烈,直到六、七十才慢慢消减。

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一直对情欲抱有强烈的负罪感,他甚至憎恨渴望情欲的自己,这种激烈的内心斗争,也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对海伦的肉欲,又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最典型的是《魔鬼》里,叶甫根尼对婚前有染的女奴,几乎无法抵挡欲念的诱惑,为了不背叛怀孕的妻子,在托尔斯泰给他安排的两个结局里,他要么自杀,要么杀死了这个女奴,其中的疯狂情感,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托尔斯泰是一个将性和爱分得非常清楚的人。

正如他在充满自传色彩的《魔鬼》中所说,男主人公陷入无法控制的欲念,并不是因为爱那名女奴爱得发狂,而仅仅是一种欲望的驱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