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节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课标和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教材体系中它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氨和铵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实验展示和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堂课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探究实验的乐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掌握了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讲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
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
课的一开始我向学生展示蔬果花卉,讲述植物生长需要各种元素,并且重点提出植物需要氮,但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

那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本课的学习上,并且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接着我将顺势提问如何将氨转化为氮肥呢?在此之前,我们之前对氨的认识有哪些?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过渡到了对氨气性质的研究。

接着展示一瓶实验室制备的氨气,让学生让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认识氨气的物理性质,此时向学生提问:能否用氨气直接向植物进行施肥?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气体物质留不住。

接着提问那么液体呢?我们怎么将其转化为液体那?学生根据之前已经学习的知识经验会得到加压和降温。

我将在说明可以通过溶于水。

接着向学生演示塑料瓶中氨气溶于水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此时可以让学生依据书本上的喷泉实验的介绍自主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氨气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的结论。

由于此时氨水仍是一个新学习的物质,此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探究氨水呈碱性的原因,即氨水部分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氨水溶液呈碱性,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根据猜想,氨水可能会在风吹日照下分解,此时我让学生们根据猜想自主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结论,氨水具有挥发性,受热易分解,而且氨水的弱碱性会使土壤碱化,因此氨水不能用作氮肥。

然后提问有什么方法将氨转化为固态氮肥?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将学生的思维点转移到固态氮肥上。

学生根据PPT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知道氨容易挥发,将氨水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白烟并放出热,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酸碱中和知识的基础不难得出生成的物质为氯化铵,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得出了一种可作为氮肥的固态铵盐,同时这一实验又是证明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利用这一原理,工业上制得了大量的铵态氮肥,此时我会提问:我们有了稳定的氨肥,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呢?接着我展示一个农业用氯化铵的国家标准报告,学生根绝报告内容以及对氨水的性质相关知识的综合,不难得出氯化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可与碱反应等性质。

因此我们在使用铵态氮肥时尽量要避光保存,且最好施在土壤中,千万不可与草木灰同时使用。

将物质的性质与生产生活的实际中的运用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紧密的联系。

课的最后,我会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课重点进行梳理,即沿着氨气、氨水、铵盐这一思路。

同时,我将进行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掌握其探究方法。

五、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教学,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氨肥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坚持了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做实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能自觉地用化学思维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中,为将来运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打下基础,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1)无色、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2)极易溶于水
(3)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2)与碱反应
二、铵盐
1、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2、受热易分解
3、与碱反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三、用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