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案例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其中,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指单位基础货币所生成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主要受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受公众行为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确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行为决定。
2003年12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23。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
一般而言,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应保持同向运动。
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者的运动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一是货币政策操作最终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一段时间(时滞),如当中央银行观察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时,采取发行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政策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货币供应量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增长速度。
二是货币乘数出现变化。
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时,货币乘数会随之变化,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会派生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快速增长的情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在补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将超额准备金率维持不变甚至提高,银行总存款准备金随之上升,基础货币总量有所增加。
但由于货币乘数随准备金率的上升而缩小,基础货币扩张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由此逐步得到控制。
思考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不一致时可能带来什么影响?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案例二:从货币供应过程看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我国中央银行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向社会供应货币的。
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组成。
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功能,放大数倍(货币乘数)后形成货币供应量。
我国目前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或进行再贴现,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市场上购买人民币和外汇资产(如国债、外汇等)。
当中央银行购入外汇资产时,每购入1美元(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就相当于投放了8.28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国外净资产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资产增加的越多,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就越多。
换句话说,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思考题:一国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吗?为什么?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