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约瑟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一提起中国,人们很自然的想到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且不说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在古代,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

最引以为豪的当属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里这样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在其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

在天文上,古代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28年的西汉就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在编制历法上,中国古代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学上,《周髀算经》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根据书上的记载,中国应该是首先发现勾股定理的。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要比欧洲早了有一千年之久。

此外,在医学、地理学、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同一时期西方国家难以相比的。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斐然,并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格局在最近几百年被打破,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英国著名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被国内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问题”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生化学家李约瑟士提出的,内容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本人破解的答案是:中国是官僚体制,此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我认为,李约瑟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第一: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一种惰性。

为了减少耕作,出行的麻烦,人们发明农具并将其普遍,同时将牲畜用于拉车等活动。

从这点上说,中国人发明的最初目的就只是为了便于生存生活,并没有研究的意味。

中国人的惰性还体现在满于现状。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丝绸,制作了衣服,但是秦汉之后,人们的穿着,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保持不变,人们不去思考探索发明更好的东西。

我认为中国人的惰性极大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继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吧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传播给社会,教导人们做“顺民”。

正符合了当时经济发达的汉朝所需要。

这时的社会激励让人们一心去读圣贤书,考个功名,衣食无忧!那谁还去当农民、工人、科学家?当然就导致了中国科技的逐步落后。

儒学这种漠视自然、回避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思想障碍。

在中国古代,科技只是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直弱不禁风,被视为雕虫小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普遍持鄙视态度,因为古代科技的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大多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属劳动者的对象,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熏陶下,科技称不上大学问。

以数学为例,除了少数能在政府天文历算机构供职的人员外,大部分研习数学的人都是通过民间传授受到数学教育的。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自身的缺陷:重视实用主义的技术轻视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这是因为“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

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由于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中国古代科学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我认为在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联机制。

实用主义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大致是遵循着“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的。

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科学有相当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局限性:在古代儒家文化中,被专制统治长期强化的政治文化心理与思维定势,对古已有之的盲目崇拜,使中国文化的宗旨在于怎样维护已有的体系并使之更完美。

崇古敬祖而非求异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封建宗法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支配下,形成了君臣、官民、父子、师生(师徒)关系的泾渭分明、森严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种等级关系下,人的创造性、对真理的追求、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质疑精神被剥夺殆尽。

权威性压倒真理性,继承性代替了创造性。

而独立思考、热爱真理、怀疑精神恰恰是数学和一切科学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珍贵素质。

对比古希腊,对理性的崇尚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古希腊科学的精神本质。

而在奴隶制下具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为人的思想与学术自由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虽均具师承关系,但哲学思想与学术见解却各具特色。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古希腊文化的科学传统。

尤其是在宋元之后,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对我国宋元之后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相反,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欧洲人彻底埋葬了封建农奴制,把自己从宗教神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古希腊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与人生自由成了一种时尚,在这些社会合力的推动下,作为古希腊自然科学复兴形式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了,并且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

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理由是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造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

“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体制垄断了人才,不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使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其实,并不是科举制度本身抑制了中国的天才们发起一场科学革命,真正起阻碍作用的,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蜕化。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仍然设有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书六科,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一定的重视,人们作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这一条路。

但是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

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

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

这才是中国宋元以后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中国的人口因素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基础原因。

首先,从定量的人口因素分析,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2年(当时为西汉末年),中国人口达到5959万; 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使人口迅速下降,隋朝统一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口也达到了4601万; 元朝人口是5984万人; 到了明朝末年人口最高达到了6659万人; 清朝康熙、正年间曾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对人口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道光十四年中国突破4亿人口。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口众多而且一直是趋于上升趋势,中国古代的农民从事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男耕女织、单一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连年的战乱使农民生活贫困。

在基本温饱没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没有时间、精力、体力去从事科学研究。

其次,从定性的人口因素分析: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不包括技术在内。

从科学的概念来看古代的中国没有科学。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科学这种意识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人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科学也就不会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学术中,一般是按经、史、子、集进行分类,而没有科学这个词,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o,由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

中国1983年由康有为引进使用,可见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这个词语,科学是个外来词’从科学的词源思考,一方面,笔者赞同有些学者提出的重实用轻理论的观点。

中国传统科学重视把科学用于实用性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提炼,没有形成科学; 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盲目崇拜、思想守旧、缺乏怀疑精神的社会意识所造成的。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和定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所以中国人的意识中不会形成科学,而西方人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方式。

虽然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是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系统性的知识和严密的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以孔子学说为根本的儒家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探索和试验,也抑制了创新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直至被西方列强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从辉煌中的自我陶醉到被西方列强用我们发明的火药进行丧心病狂的侵略,这其中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