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12-13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 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 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即追踪) ,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必须经过一定的控制手段, 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5.直觉行动思维: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她在与谁讲话, 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她讲话, 她或是对自己说话, 或由于跟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8.性别稳定性: 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0.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1.记忆恢复: 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3.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她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4.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它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 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 表示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5.移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 她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6.观察学习: 就是经过观察她人( 范型或称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7.关键期: ( 见简答题)
18.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是对
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20.象征性游戏: 经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 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题
1.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2.社会条件
3.特定的发展阶段
4.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
5.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
6.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7.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8.主试被试
9.年龄偏小年龄偏大
10.听力损伤
11.噪音
12.必要的物质前提
13.1280
14.发展的普遍性
15.六个
16.视觉偏爱
17.依恋-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
型紊乱型
18.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
19.上下前后左右
20.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1.基因
得以协调组织起来
22.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3.幼儿期
24.抽象逻辑思维
25.愿意应该
26.类型好坏积极消极
27.蝌蚪人
28.依从性评价
29.主观情绪性
30.内心品质
31.自我评价
教师
32.身体心理
33.视力
34.适应促进
35.自传体记忆
36.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复述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37.气质
38.语音语法词汇口语表示能力语用技能39.前道德阶段她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40.学习水平
41.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42.母爱
43.使用不当家长本身
44.去自我中心化
45.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46.无意识记
47.4岁
48.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和回答
49.使用不当家长本身
50.色盲
51.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52.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
53.知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