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个案社会工作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个案社会工作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2019年1月14日 14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4、家庭规则 每一个人都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 绝大多数人长久地生活在某种家庭之中。 家庭经验不仅是个人最早的学习经验,而且是 一个对个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系统。 个人间题的产生很大意义上与家庭的气氛、交 往模式有关,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对原来家庭关 系进行澄清或者借助家庭的力量控动个人的改变。
1、人性观 萨提亚的人性观是乐观的。 她相信人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各种能力和资 源使人能够过快乐和建设性的生活。 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协助案主重新发 现与利用蕴含在他自己身上的潜力,去处理他所面 临的问题。
2019年1月14日
7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2、自我价值 个人良好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评价是个人及家庭 心理健康的基础。自我观念与自我评价是指个人对 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一个人的感觉、情绪与行为最终是由他的自我 价值决定的,当某个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低落的 时候,就会影响他自我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常常会 妨碍整个家庭功能的发挥。
2019年1月14日 19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萨提亚认为,良好的沟通需要兼顾自我(我的 需要是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和对方(对方的需 要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以及情境(环境对我 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工作等待我们完成?我们讨 论的主题是什么?)三个方面。
2019年1月14日
20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2019年1月14日 23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1)事件。 有一件客观发生的事情,如丈夫在沙发上看报 纸、不说话。 (2)图像。 妻子在头脑中产生了一幅图像,丈夫只注意报 纸、不跟自己说话。 (3)解释。 对这一图像妻子作出一个解释,他一定是不关 心我,才不理睬我。
2019年1月14日 24
第十五章
2019年1月14日
27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 (1)错误的图像。 有些人不能真实和全面地体察周围发生的事物, 对某些信息特别敏感或者特别容易忽略某些信息, 由于不能从整体情境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与反应,其 形成的图像经常是扭曲的。
2019年1月14日
28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4)感受。 由这一解释妻子产生了一种感受,受伤害的感 受。 (5)对感受的感受。 对原有感受的感受,因为觉得受到伤害而感到 愤怒。 (6)行为。 由这情绪导致行为,如指责丈夫,挑剔他的错 处。 这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程,表明了人的认识、感 受、情绪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2019年1月14日 25
2019年1月14日 30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人 们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扰是否是由问题本身造成的, 特别是一些不是案主能改变的事件:如疾病、亲人 亡故、失业、失恋等。 萨提亚认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才是问 题。而如何处理就涉及到个人对事件的印象、解释 与感受,这与人的自尊程度有关。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工作 着重的还是心理方面的调整。
2019年1月14日 9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一个缺乏自尊的人常常有以下的特征: ①自我否定,忽视自身存在的能力和资源; ②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愿望,与 他人的沟通是含糊的、间接的; ③害怕错误与失效,不敢作新尝试或冒险; ④倾向于让别人替自己作决定,凡事要寻求 权威的赞许; ⑤用种种心理防卫方式保护自己。
2019年1月14日
5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萨提亚模式的主要创新在于,它认识到家庭 在人的自我观念与行为模式形成中的重要性,并且 希望通过对家庭历史的追溯与家庭沟通方式的理解, 找出家庭成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互 动方式的改变达成个人的成长。
2019年1月14日
6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二、萨提亚模式基本假设与概念
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沟通都会对传递者与接受 者造成损害。 比如讨好型的沟通者忽略了自我(我是不很重 要的),责备型的沟通者忽略了对方(无视对方的感 情),超理智型的沟通者既忽略了自我也忽略对方 (无视自己与对方的感情需要),打岔型(如在家人 争吵时说“晚餐我们吃什么?”)的沟通则把三者都 忽略了。
2019年1月14日
2019年1月14日
15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家庭可以分成开放与封闭的两类: 开放式家庭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时, 可以灵活地达成新的平衡; 封闭式家庭则用“奖励与惩罚”的方式处理 家庭成员的冲突,这样即使达到了家庭的平衡,却 以牺牲某些家庭成员的创造性与自由为代价,最终 则导致其问题的产生。
2019年1月14日
联合家庭治疗
(2)歪曲的解释。 个人对头脑中印象的解释往往是根据过往的经 验,包括他与其他人交往的经验以及他对对方的了 解。这是对他人之所以如此行为的原因的猜测,这 个猜测可能是不正确的。 在家庭中由于各成员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不同, 也容易产生这种误解,所以核对及澄清家庭成员对 同一事情的不同印象,可以使案主改变对事物原有 的印象,他的不适当的行为反应也会随着解释和感 受的不同而作出改变,治疗者可以运用核对、澄清 等方法使案主改变他原有的解释。
2019年1月14日
10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3、人的基本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特别 是爱与被爱的需要、被人欣赏与重视的需要,这种 需要超乎种族、性别与年龄。 当人的基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被残酷地拒绝时,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最终结果就是人的自尊心 的低落与丧失。 家庭在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决定性的影响,特别对处于人格与自我形成 中的孩子,因为在家庭中,低自尊是有感染性的, 若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低,往往也会培养出低自尊的 子女。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教学目的和要求】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 个人本身是一个系统,家庭是另一个系统,个人和 家庭所处的情境又是一个系统。 个人系统的形成受家庭系统的很大影响;同时 家庭系统的形成也是家庭中个人系统互动的结果。 个人系统与家庭系统呈现出复杂的、彼此影响、彼 此决定的关系,它们互相塑造,形成了特定的家庭 氛围与情境。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联合家庭治疗的理论背景、 基本假设与概念、治疗过程、方法与技巧。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在萨提亚进行治疗时,她向案主所提的问题都 集中在这几方面: (1)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2)你怎样解释所看到和所听到的?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对原有的感受有什么感受?
2019年1月14日
26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其目的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找到案主问 题之所在,并让案主了解其情绪与行为产生的原因。 人对事物反应具体过程的任何一环的改变,都 可能导致人的情绪与反应的改变。 而治疗的方法就是利用这一过程使案主产生更 好的情绪与行为,最终增强案主的自尊。
2019年1月14日 18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沟通不良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归根结底还是个 人的自我评价的高低,即自尊的高低决定的。 自尊低的人往往有极其恶劣的自我形象,所以 他想掩饰这一自我,从而产生了大量防卫性的行为。 他的行为具有强迫性,并不是内心真正想说想 做的,而只是因为某一心理机制强迫,有时内心虽 想拒绝,但就是说不出“不”,反而说了“好”。 个人的沟通障碍可以很明显地从其行为表现上反映 出来,主要表现为表里不一。 这种表里不一会反映在他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 方式的矛盾上,比如皱着眉说自己很高兴等。
16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每个家庭都会形成一些家庭规则,这是很正常 的,也是有利的。 但有些家庭规则由于过分压抑人性,将会导致 某些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不可表达愤 怒的情绪”,“当大家高兴时,你也应该高兴”等 家庭规则。
2019年1月14日
17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5、沟通形式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包括语言与非语 言形式,语言形式就是传递者口中表述的,而非语 言形式包括说话时的声调和态度以及面部表情、身 体动作和姿势。 良好的沟通应该是直接、清楚和会得到适当回 应的沟通。 而不良的沟通则是间接、隐晦及少有澄清机会 的。
2019年1月14日 29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3)感受。 感受是随着解释直接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歪曲 的问题。 (4)感受的感受。 这是由原有感受引发出的感受与反应。一般来 说在这个阶段,个人的自尊的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一个高度自尊的人与一个自尊低落的人在面对同一 情境时,引起的情绪反应可能完全不同。 同样是受到他人的嘲弄,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自尊的人可能一笑了之,而在缺乏自尊的人身上可 能引起严重的情绪问题。
2019年1月14日
13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父母如果在生理上满足小孩的需要,维持温 暖的关系,给予可预期的反应和好的正面评价,小 孩就会建立正面的自我价值观。 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采取 排斥的态度,对孩子的反应混乱、矛盾、不可捉摸 和做出负面的批评,孩子就会建立负面的自我价值 现。 通常孩子在童年时所建立的自我价值是相当 顽固的,除非将来他有机会去重新认识自己,否则 很难改变他的自我形象。
2019年1月14日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此一模式认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天生 的,而是后天学来的,特别是在童年时候学到的。 在童年的时候,小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去把经 验组织起来,其中包括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9年1月14日
12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
小孩子这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和自我认识的结果, 主要在四个方面受父母表现的影响: (1)父母是否能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 (2)父母和孩于是否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3)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有没有可预测性? (4)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