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椎体的椎孔连接一起形成椎
T
管。
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
(C)、胸(T)、腰(L)
L
和骶尾(S)弯曲。

S


3
椎管的解剖
2.韧带 脊椎之间有韧
带相连,自外向 内依次是棘上、 棘间和黄韧带。
4
椎管的解剖
3.脊髓/脊膜和腔隙 • 椎管内有脊髓和包裹脊髓的三层被膜 • 脊髓下端成人终止于L1椎体下缘、L2椎体上缘 • 新生儿终止于L3椎体下缘,随年龄逐渐上移。
10
椎管的解剖
骶管
硬 膜

47mm
骶裂孔
11
椎管的解剖
6.脊神经:31对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前根由运动神经NF和交感 传出NF组成;后根由感觉 神经NF和交感传入NF组成
对麻醉药的敏感顺序
:交感NF-感觉NF-运动 NF
12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1.脑脊液:成人总容积约 120~150ml,蛛网膜 下腔内仅25~30ml。脑 脊液透明澄清,pH为 7.35,比重1.003 ~ 1.009。脑脊液在腰麻 时起稀释和扩散局麻药 的作用。
15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3. 阻滞作用 概念: ✓感觉神经阻滞后,阻断皮肤和肌肉的疼痛传导; ✓交感神经被阻断后,减轻内脏牵拉反应; ✓运动神经被阻滞后,产生肌肉松弛。 顺序: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16
解剖:植物神经
• 迷走神经是来源于脑 部的脑神经----决定 了椎管内阻滞的不完 整性和不平衡性
神经被阻滞的程度。胸脊神经被阻滞,肋间肌大部或 全部麻痹,使胸式呼吸减弱。只要膈神经(C3~5)未被 阻滞,仍可保持基本的通气量。 对策:高位硬膜外阻滞(T6 )时,应降低局麻药浓 度较,使运动神经不被阻滞或受阻滞轻微。
21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6. 对循环的影响 麻醉平面的范围和高度决定对循环的影响程度。 ✓ A 范围:椎管内麻醉时,交感神经被阻滞,小动脉舒张使
13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2.药物作用部位 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部麻醉药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14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2.药物作用部位 硬膜外阻滞:多种途径,主要
为:①通过蛛网膜绒毛进入根
部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 根;②药液渗出椎间孔,在椎 旁阻滞脊神经;③直接透过硬 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
腔。
27
蛛网膜下腔麻醉
3. 麻醉平面的调节: 概念: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后,应在极短时间内使麻
醉平面控制在手术所需范围内。 影响因素:剂量最重要;穿刺间隙(L3)、病人体位、
26
蛛网膜下腔麻醉
2. 常用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150mg+CSF 3ml。1-5min起效,作用时间3/4-1h
。 丁卡因:10mg+CSF 1ml,配成1:1:1溶液,起效时间5-6min
,作用时间2-3h。 布比卡因:8-15mg+(10%GS+3%麻黄碱溶液)各1ml,起效
时间和作用时间与丁卡因类似。 罗哌卡因:0.75%罗哌 2ml+10%GS 1ml
17
脊神经阻滞顺序
血管舒缩神经纤维(血管扩张) 寒冷刺激 温感 对不同温度的辨别(阻滞平面判断) 慢痛(术后疼痛) 快痛(手术切割痛) 触觉 运动麻痹(肌松) 压力感(止血带) 本体感
18
椎管内麻醉生理
4. 麻醉平面: 概念:感觉神经被阻滞后,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称为麻
醉平面。上下界为上下平面。 交感阻滞平面比感觉高2-4个脊髓节段,
椎管内麻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
1
椎管内麻醉概述
• 概念: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蛛网膜下腔,
或硬膜外腔内,使躯体产生半身,或节段 性感觉消失的现象。
• 分类: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
• 特点:神经清醒,镇痛确切,肌肉松驰,
内脏反应存在。
2
椎管的解剖

1.脊柱和椎管:

C


脊柱由脊椎重叠而成。所有
5
椎管的解剖
3.脊髓/脊膜和腔隙 • 脊髓被膜由外向内:软膜—蛛网膜—硬脊膜。 • 硬脊膜血供少,刺破后不易愈合 • 软膜与蛛网膜之间——蛛网膜下隙,内有CSF,下端终止
于S2水平。 • 在此水平,硬脊膜和蛛网膜均封闭而成硬膜囊。 • 蛛网膜和硬脊膜相贴,但易分开,潜在腔隙为硬膜下隙 • 硬脊膜与椎管内壁——硬膜外隙,内有脂肪、疏松结缔组
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静脉扩张使静脉系统内血容量增加, 回心血量减少,CO 和BP 。 ✓ B 阻滞平面的高度:T5 以上可阻断心交感,HR 和BP
22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7. 对内脏功能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功
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容 易诱发恶心呕吐。 对肝肾功能(除发生低血压时) 也有一定影响。 骶神经阻滞后易发生尿潴留 。
23
蛛网膜下腔麻醉
1.操作方法: 体位:侧卧位或坐位 定点:L3-4 路线:直入或侧入 层次:皮肤/皮下/棘上/棘间
/黄/硬脊膜和蛛网膜 标志:2次落空感(黄韧带、
硬脊膜蛛网膜);CSF流出
24
蛛网膜下腔麻醉
25
蛛网膜下腔麻醉
• 根据感觉阻滞平面,分为: • 高位脊麻(感觉平面超过T4) • 中位脊麻(T5-T9) • 低位脊麻(T10以下) • 鞍麻(局限于会阴及臀部) • 单侧阻滞 :阻滞作用只限于(或主要限于)单侧下肢
织、血管、淋巴管。上至枕骨大孔(与颅脑不通),下至 骶裂孔。
6
椎管的解剖
3.脊髓/脊膜和腔隙
蛛 网
软膜

下 腔
蛛网膜

硬脊膜



黄韧带
7
3. /
椎管的解剖
脊 髓 脊 膜 和 腔 隙
8
椎管的解剖
4.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根软膜 根网膜 根硬膜 神经根
9
椎管的解剖
5.骶管 •位于骶骨内的椎管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丰富的静 脉丛,容积25-30ml,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 •上与腰段硬膜外间隙相通,下止于骶裂孔 •骶裂孔呈V或U形,有韧带覆盖,两旁豆大的骨性突起称为 骶角。骶裂孔和骶角是骶管麻醉的重要定位标志。 •硬膜囊到骶裂孔平均距离为47mm,麻醉进针不宜过深。 •骶管变异多,有时会穿刺困难或失败
运动阻滞平面比感觉低1-4个脊髓节段
19
椎管内麻醉生理
脊神经节段的体表分布
T2—— 胸骨柄上缘 T4——两侧乳头联线 T6—— 剑突下 T10——脐 T12——耻骨联合上2~3cm L1~3——大腿前面 L4~5——小腿前面和足背 S1~5——大、小腿后面和会阴区
20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5. 对呼吸的影响 麻醉平面的高度决定对呼吸的影响程度:尤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