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完整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学生贾惊骁学号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指导教师江小英目录摘要 (3)前言 (3)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3)(一)过分自我不懂感恩 (3)(二)孤僻胆小缺乏热情 (4)(三)依赖成性抗挫力差 (4)(四)营养过剩品德低分 (4)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4)(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4)(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5)(三)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6)三、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6)(一)不要“溺养娇惯”,得协调一致 (6)(二)不要“一味表扬”,得严爱并进 (7)(三)不要“拔苗助长”,得循序渐进 (7)(四)不要“重才轻德”,得全面发展 (8)(五)不要“包办封闭”,得家校配合 (8)结论 (8)参考文献 (9)摘要培养子女永远是一门学问,培养独生子女更堪称一门新学问,而随着国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教育就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偏颇的教育目标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欠缺的教育知识削减了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等等。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

本文拟从目前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些基本行为问题出发,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伙伴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引起独生子女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在最后给出关于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一些教育建议。

关键词: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对策前言独生子女是指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现象。

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1]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据统计中国3.2亿个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0.72%,独生子女已达6600多万。

这些独生子女大部分生长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

在世纪之交,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种实证性的探索和规范性的研究应运而生。

当代的独生子女既是“皇帝”,又是“奴隶”,优越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像“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奴隶”,独生子女正在成长,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

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溺爱”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表面上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搞应试教育的做法,部分教师推崇的“师道尊严”的认识,导致了独生子女处于一种思想、行动受束缚,满是压力,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境界中。

[2]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一)过分自我,不懂感恩在独生子女的心中,以为自己就是家里的太阳,谁都要听他的,自己可以一味的支配别人。

任性、专横是很多独生子女的表现,一点小事没有顺着自己,就大发脾气。

很多孩子不容许别人向他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否则就大哭不止,有什么事情不顺心就开始大吵大闹,躺在地上打滚,甚至去动手攻击别人。

对于长辈的爱,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懂得感恩。

(二)孤僻胆小,缺乏热情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很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而家长拼命给独生子女创造过多保护的环境,使独生子女成天关在家中,不给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生活在缺乏儿童伙伴的环境中,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乏热情的个性倾向。

在新接触一个新环境中往往适应不过来或是适应得很慢。

我听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某某学生被某所名牌大学所录取,该生上大学后竟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环境,闹着要回家。

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被美国的一所有名大学录取,可是该学生竟然在赴美国之前的一个月患了“精神忧郁症”,原因就是他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美国的生活。

[3](三)依赖成性,抗挫力差这是目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他们缺乏独立意识,懒惰,特别的依赖于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的孩子甚至在家连碗都没有洗过,独立生活能力非常的差。

独生子女们娇气、动不动就哭,更为突出的是他们的抗挫的能力特别的差。

“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是很多孩子的口头禅。

很多孩子只听得进表扬而听不进批评,遇到难题就开始求助,或者干脆绕过去,有些孩子甚至因一些小事而寻短见……这样的事情真是令我们痛心和惋惜,但是同时我们也想到的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的承受能力太差了,经不起一点点打击和挫折。

(四)营养过剩,品德低分家长们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的为子女买来各种营养品,为子女补充各方面的营养,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者是有所欠缺,想让子女有一个特别健康和强壮的身体,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了子女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形成了子女挑食、偏食和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品德就更是低分了。

中国素称为“礼仪之国”,“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也一直是被人们所传诵的,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却很少看到这些优良传统美德的影子。

他们在家受宠惯了,什么事情都得依着他们,从来都不会主动去让着别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而更别提助人为乐、谦虚等美德了,他们只知道一味的为着自己的利益。

还有很多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节约,只知道没钱就找家里要,在现在的一些学校里孩子之间攀比现象严重,比穿比吃,甚至讲名牌,讲排场的现象比比皆是。

[4]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

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

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

因而,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

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如有一位父亲在参加专升本的考试中做了弊,回家后在餐桌上兴致勃勃地大谈自己如何“机智勇敢”地躲过了监考人员,并为自己如此通过了考试而暗自庆幸。

没有想到时过不久,儿子考试作弊,被老师当场“抓获”。

面对孩子,父母心理明白,正是自己无意之中的一个错误行为被天真的孩子所模仿,抵消了平时无数次的正面说教。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

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校有一位家长,无论学校组织什么活动,他都积极鼓励并支持孩子参加,而且积极地为学校开展活动献计献策。

他认为,每一次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

正是基于家长的这种积极认识,他的孩子每次活动都会积极参与,而且表现十分出色。

另外,我校曾经开展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学校要求全体少先队员都要坚持在校说普通话,提倡在家说普通话,孩子们认识到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都非常乐意地去参加这些活动。

可没过几天,就有一个孩子捂着脸哭着告诉班主任老师,他再也不说普通话了,因为他用普通话和爸爸交谈时,爸爸指责他“油腔滑调”,他据理力争,还被爸爸打了一巴掌,使这位孩子失去了讲普通话的信心。

正是父母按照自己的道德认识对孩子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斥责,奖励与惩罚,孩子都会逐渐接受这些认识,并变为自己的某种认识和习惯,从而表现出或优或劣的道德行为。

作为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并自觉对孩子施以正确的道德影响和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性较强,很少有学习不努力的情况。

同时,家长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如参加家长学校,订阅家教报刊等,不断提高家教水平,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教育责任,彻底改变重智轻德,轻视劳动教育等不利于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错误做法。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得失对独生子女的发展影响重大。

要搞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就必须牢牢抓住学校这个主要环节。

在班级中,若独生子女在班集体中的地位较高,那么将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较强的成就需要和持久需要,表现出乐观上进而不自卑,但容易较少富有同情心。

某人曾对某校五年级320名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班级地位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儿童认为“我在班级里很愉快”,有60%左右的独生子女认为“自己不是个重要的人”,20%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受欢迎”,14%左右的学生感到“有些人看不起自己”,12%左右的学生诉说“有人总欺负他”等等。

以上情况说明:虽然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关心和重视,但班级感受却不同,这一点对独生子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另外,担任干部的独生子女比不担任干部的班级地位要高。

总的来说,大部分独生子女在班级里感到愉快和感到受人欢迎,但感到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的人数较少,加上学习成绩的评价和班级的区别,独生子女将处于不同的地位等级。

(三)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的成长同伴交往在独生子女的成长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个独生子女如果能独得较好的伙伴关系,则更能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克服自卑感,并促进独生子女思想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努力、团结合作、独立性、创造性和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品质。

据调查,大多数的独生子子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感觉到自己的人缘很好,但也有少数独生子女“感到孤独”、“不愿意交朋友”、“没什么知心朋友”等。

通常情况下,独生子女喜欢和同班同学、父母、邻居伙伴、老师等交朋友。

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主动和他们做知心朋友,鼓励孩子去交友,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条件,以引导的方式处理孩子交友中的失误,多鼓励孩子去参加“手拉手”活动,以达到让孩子和伙伴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上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