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传》《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2012.9

《苏武传》《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2012.9

《苏武传》参考答案一、实词1.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2)引佩刀自刺(拿.举)(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带领)2.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气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季节)(4)常恐秋节至(节气)(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6)守节情不移(贞节)3.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2)会论虞常(共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应当,表推测)4.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假使)(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5.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2)副有罪,当相坐。

(判处)(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二、虚词1.益:(1)单于益骄(更加副词)(2)武益愈(逐渐副词)2.相:(1)数通使相窥观(互相副词)(2)副有罪,当相坐(偏指一方,你,代词)3.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2)昭帝即位数年(上)(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4.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已”,已经)三、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使……回去)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n-v,告诉)3.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4.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空以身膏草野(n-v,滋润,作肥料)6.天雨雪(n-v,下)7.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n-v,校正)8.杖汉节牧羊(n-v,拄着,手里拿着)9.单于壮其节(意动,认为……壮)10.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11.反欲斗两主(使动,使……争斗)1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n-v,生育)13.言太守以下皆白服(n-v,穿白衣服)14.得夜见汉使(名-状,在夜晚)15.收族陵家(n-v,灭族)16.惠等哭,舆归营。

(名-状,用车子/ 名-动,用车子送)四、通假字: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女为人臣子(女-汝,你)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悬,悬挂)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弆,收藏)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旃-毡,毛织的毡毯)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无,没有)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诀,辞别;衿-襟,衣襟)7.南乡号哭,欧血(乡-向,向着;欧-呕,呕吐)8.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夙,早;昔-夕,晚)9.异域之人,壹别长绝(壹-一,一旦)10.士众灭兮名已隤(隤-颓,毁坏)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叛,背叛)五、古今异义1.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成为皇帝亲近之臣)2.武等实在。

(确实活着)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第二年)4.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不抱成见)5.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7.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8.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六、特殊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什么要见你?(见你干什么?)4.见犯乃死(被动句)——被(匈奴)凌辱后才去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德惠,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6.陵尚复何顾乎?(宾语前置)——我还再顾念什么呢?7.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虽想报恩可归去哪里呢?8.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单于益愈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更加想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使他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不给他吃的喝的。

3.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4.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让我得以施展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也能像曹沫在柯邑订盟的举动那样,这是我当初日日夜夜都不能忘怀的念头!八、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C )A.前后十余辈。

(批)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C.因厚赂单于。

(贿赂)(“赠送”)D.召苏武受辞。

(供词)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解析:A项,“女”通“汝”;B项,“畔”通“叛”;D项,“县”通“悬”。

)A.何以女为见?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应为“不要再说什么啦”。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

(不再有什么云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阴:暗地里)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平时要多掌握积累。

第一组中第一个“会”是“适逢”的意思,第二个“会”是“一起”的意思。

第二组中第一个“生”是“活”的意思,第二个“生”是“活着”的意思。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和A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为意动用法,D项中为使动用法。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7.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A.见犯乃死,重负国B.皆为陛下所成就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D.为降虏于蛮夷8.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例句:(3)何以女为见?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B.子卿尚复谁为乎?C.非汉所望也D.皆为陛下所成就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根据文意,虞常谋划射杀卫律,未实施。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九、给加点字注音。

昆邪王()()且鞮侯()()阏氏()()煴火()左伊秩訾()浞野侯()丈人行()缑王()答案:hún yéjūdīyān zhīyūn zǐzhuóhánɡɡōu《张衡传》参考答案1、答案:CC项中“都”读dū2、答案:D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3、答案:CC项中的“羞”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答案:B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4、答案: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5、答案: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6、答案:C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7、答案:B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8、答案:BB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9、答案: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10、答案: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三、阅读课文选段1、答案:D.D项中征:验证2、答案:CC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3、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前置句参考答案:(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四、拓展运用1、答案:C C项中樵:柴,名词2、答案:AA项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项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项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项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答案:C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4、(1)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2)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3)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