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表界面的分析表征

复合材料表界面的分析表征

25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的分析
还原剂,消除自由基,证明等 离子处理产生的大部分是游离
基,不是酚羟基
图6-25 等离子处理时间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在等离子处理初期,自由基浓度迅速增加,处 理5分钟后,自由基浓度增加渐趋平缓。
27
图6-26 UHMWPE纤维表面活性的衰减
经等离子处理后的UHMWPE纤维暴露在空气中,表面自 由基的浓度随时间而衰减,表面活性在逐渐减小。
5
6.2 增强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表征
铬酸处理后UHMWPE纤维的电镜照片
6
6.2.2 增强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的表面形态
将玻璃纤维于450℃高温灼 烧除去表面浸润剂后,用特 定偶联剂进行处理,再用臭 氧辐照,然后将玻纤置于水 和烯烃单体同时共存环境之 中,一定条件下,可引发烯 烃单体接枝聚合,在玻纤表 面接枝上聚烯烃
14
1). 分析方法
热重法
化学分析法
红外光谱法
XPS法
15
1). 化学分析法
羧基分析: 2RCOOH Ca(Ac)2 (RCOO)2Ca 2HAc
将碳纤维与0.15mol/L的乙酸钙溶液一起回流24小时, 然后用0.02mol/L的NaOH溶液滴定溶液中的H+,即可 测得表面的-COOH量。
7
6.2.2 增强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的表面形态
过氧化偶联剂处理前后接枝苯乙烯玻纤的表面形态
8
6.2.2 增强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的表面形态
接枝玻纤表面与聚苯乙烯浓溶液的浸润状态
9
6.2.2 增强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的表面形态
氧等离子处理后,经80℃与苯乙烯反应4小时,接枝聚 苯乙烯分子链的碳纤维照片
根据-COOH在500~800℃分解成CO2,R-OH 在900~1000℃分解成CO,由热失重测得CO2和 CO的量,可以求出表面-COOH和-OH的量。
18
局限:灵敏度较低,含量一般要大于5%。
3). 红外光谱法
差谱中的2922-3025cm-1 峰归属于脂肪与苯环上CH伸缩振动吸收,696cm1归属于苯环上5邻氢的CH弯曲振动吸收,充分证实 了接枝聚苯乙烯的存在。
碳纤维、有机纤维等先进纤维表面处理的目的 都是为了加强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通常经过 表面处理总是使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增加
2
未处理碳纤维的表面 形态
低温等离子处理碳纤 维表面形态
3
6.2 增强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表征
图6-9 未处理UHMWPE纤维的电镜照片
4
6.2 增强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表征
图6-10 电晕处理(左图)和低温空气等离子处理( 右图)UHMWPE的电镜照片
a. 纯玻纤 b. 接枝聚苯乙烯的玻纤 c. 为b与a的差谱
图6-19 聚苯乙烯接枝玻璃纤维的红外光谱
19
接枝聚丙烯酸碳纤维(萃取后)与纯碳纤维 的FT-IR差谱
20
特点:表层几十纳米,灵敏度高,定量分析,给出结构信息
4). XPS法
图6-21 聚三氟乙酸的C1s峰
21
XPS谱图的分峰解析
22
DPPH与自由基的反应
24
6.3.3 增强纤维表面自由基的表征
DPPH自由基的 吸收峰517nm
DPPH正庚烷溶液的紫外光谱
DPPH是一种稳定自由基,其 乙醇溶液呈紫色,在可见光 区最大吸收峰为517nm。当 DPPH溶液中加入自由基清除 剂时,溶液颜色变浅,517nm 处吸收光度变小。吸收度变 小程度与自由基被清除程度 呈线形关系
若界面结合很弱,纤维与树脂完全脱粘,纤维断裂时从基体 中被拔出,纤维表面光滑,几乎看不到基体的残迹。若纤维 与基体界面结合适度,当复合材料破坏时,界面脱粘和基体 破坏同时发生,从基体中拔出的纤维表面,可粘附有许多基 体树脂残迹.
13
6.3 增强纤维表面化学、组分功能团 及化学反应的分析表征
增强纤维经表面处理后,表面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 ,表面产生了一些活性功能团,通过功能团的化学 反应,增强了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结合。分析表征增 强纤维的化学组分、官能团和化学反应,对于揭示 复合材料界面的本质,探索复合材料界面的机理, 丰富复合材料界面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合材料界面受到因 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 的热残余应力。热残 余应力的大小正比于 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之 差Δα和温差ΔT, 也与基体和纤维的模 量有关。
10
6.2.2 增强纤维表面接枝聚合物后的表面形态
氧等离子处理后,不接触空气,原位接枝聚苯 乙烯分子链的碳纤维照片
11
6.2.3 复合材料破坏断面的纤维形貌
PBO纤维单丝拔出试验的断口形貌
12
6.2.3 复合材料破坏断面的纤维形貌
当复合材料破坏时,纤维断裂的形貌与界面结合的强度有密 切联系。若界面结合过于牢固,界面结合强度大于复合材料 强度,纤维不发生任何脱粘就与基体树脂同步破坏,断面齐 整,没有纤维拔出,试样呈现典型的脆性断裂。这样的界面 未能起到松弛应力的作用.
第六章 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 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扫描电镜、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动态力学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等,在复合材料界面分析表征 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为揭示界面的本质、丰 富界面的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1 增强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表征
6.1.1 高性能纤维表面处理后的形态
16
1). 化学分析法
羧基加羟基分析
R-COOH + NaOH R-OH + NaOH
R-COONa + H2O R-ONa + H2O
碳纤维与稀碱溶液在密封的三角烧瓶中浸泡一周,然后用 稀HCl溶液滴定剩余的NaOH,即可测得-COOH和-OH量,已知 -COOH量,差值即为-OH量。
17
2). 热重法
XPS测定的碳纤维表3.3 增强纤维表面自由基的表征
一般认为,增强纤维在低温等离子或射线辐照等处理中,表面 会产生活性自由基,依靠自由基与氧的反应在纤维表面引入含 氧的活性官能团,或者利用自由基引发乙烯基单体聚合,在纤
维表面引入接枝聚合物。如何表征纤维表面的自由基?
28
6.4 界面力学性能的分析表征
当复合材料从成型温度冷却到室温,或者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增强 纤维和基体树脂都要发生热胀冷缩,而纤维与树脂的膨胀系数可能相 。 差数百倍(如碳纤维5.0*10-7,环氧树脂5.5*10-5/°C),形成复合材 料后,纤维受到压应力,树脂则受到拉应力,界面受到剪切应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