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文段三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二、朗读指导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怎样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管他那般与这般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讽刺)四、疑难探究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没揭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五、个性表达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
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3.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伯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千里马”:毛遂自荐多媒体出示材料: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全党同志必须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六、扩展阅读1.马价十倍《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接连,连续)三旦(早晨)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同“环”,环绕)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同“价”,酬金)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回头望)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2.良马对岳飞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
日啖刍豆数斗,钦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
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力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
揽辔(驾马)未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然。
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欢)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驽钝(不好的马,下等的马)之材也。
”高宗称善。
七、知识小结一词多义1.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其真无马邪语气词反问难道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猜测大概、恐怕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4.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5.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6.以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用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7.而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但是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连词,来词类活用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动吃完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3.策.之不以其道名—动用鞭子打4.执策.临之名词马鞭子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八、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B.策之不以其道驾驭,鞭打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九、板书设计写法:托物寓意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十、课堂小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
可见伯乐的重要性。
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
这便是本文中心。
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
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十一、作业超市1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 阅读文章其实也就是在与作者心灵的在交流,在《马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的无限委屈,那就请你给韩愈写几句话,来宽慰一下他。
3 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4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5 本周周记剪贴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作评价。
教后反思: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