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吹来了一股温暖的春风。
课程标准中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特别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选修课的设置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确实兴奋过,也迷惘过,甚至无所适从过;然而经过两年的亲身实践,我还是看到了选修课美好的明天。
一、我说选修课
我们都知道,以往高中语文老师不受学生欢迎,语文课难上,探究其原因,用学生的话来说“学语文没意思”,这说明我们现行的教材在设置方面存在着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倾向,而我们仍然是“万人一本,千人一面”的上课局面,学生能对语文感兴趣吗?新课程强调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的选择性倾注了很大的关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生龙活虎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修课的开设,对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衡量一位语文教师的能力不只是看你的必修课上得多好多精彩,而要看你能
否上选修课,能上几门选修课;所以选修课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二、我上选修课
如何上好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
多的担心和疑问困绕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
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程目标。
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我们认真研究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
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与理解;“文化论著研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语言教学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充分了解学生和学情。
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
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抓重点也可以抓难点,但一定要深、一定要透,不能每篇都蜻蜓点水,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一些大部头巨著,如《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内容多,量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外,对
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
(3)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系列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有的选修课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重在引导探索研究。
如我们上《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时,这是学生比较畏难的一个模块,既要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又要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方法很关键;首先我们对教材中的篇目,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了重组,学生能看懂的就通过作业和翻译解决了;其次,对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篇目,也非常注重方法,采取了教师读,学生翻译的方法或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负责一部分,然后四个组相互提问的方法,教师是一位参与者而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第三,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经过他们的自主参与,最后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讲解;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导而弗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笔触细腻,用字极为传神,我在上这首诗歌时,抓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问学生有人说“只”字可以换成“望”字,“待”字可以换成“照”字,你们认为换好还是不换好,为什么?学生思索后,纷纷发言,有个学生说:“望”字比“只”字好,它是个会意字,像人站着远望,望什么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的教学,我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我校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社交礼仪》《论语选读》《弟子规》等校本课程选修,真正做到了学生选,教师教。
每周两节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修,到不同的教师那里学习,可随时调换。
我们将校本选修与开设的选修课相结合,拓宽了学生视野,给了学生更充分的选择权利,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我思选修课
思考之一:课时安排是否合理?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而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选修分量的加大使学生必须接受的通识教育受到影响,且对必修课的学习有浅尝辄止之感;同时,选修课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分的需要,学生只能选学其中的几个专题,结果是“专题”收获了,而“整体”营养不足,作为一名大学生或公民,都将影响他素养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
思考之二:;选修课怎样考试?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改革都不能脱离高考,选修课怎么考试,从理念上讲,选修课提倡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那就不应该再和高考挂钩;可是选修课也占据了高中课程的半个江山,如果在高考的试卷中不体现选修的内容,那学校、
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就要大打折扣;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什么”;但高考改革的相对滞后,让教师难以适从;新课程《考试大纲》已规定语文试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但这不是必修和选修的区别,也就是说,必考的内容既可以是必修内容,也可以是选修内容;选考的内容可以是必修内容,也可以是选修内容。
选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选”,然后再“修”,可供学生选修的共有五大系列和几十个专题,学生或者因为课时紧的原因,或者因为选修的人太少学校就不开某个系列专题,那么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要打折扣,而且怎样参加高考,要知道高考垂青的是知识全面而扎实的学生。
思考之三:是课程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课程?一个专题的学习,大约需要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相似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乏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毕竟他们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叫他们整天面对类似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乘兴而来,扫兴而回。
所以课程设置还是应该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反思;让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十堰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