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和超越,是xx年以来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也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主旨和核心价值所在。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学生选择权的丧失、教学的必修化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不能落实等一系列问题,但全国各地的课改实验区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根据《中华人民 __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我们安徽省淮北市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了全市统一指导意见下各校自主同步开设的课程实验。
从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依次开设了人教版的《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四个模块教学。
本文将对我们在“统一选修”背景下进行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因此,我们认为,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
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
首先,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学习《中华人民 __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
其次,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如,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
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宏观的规划,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吃透文本编制的意图,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
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
第二,中观的规划,在宏观规划的引导下,做好模块内部专题教学的设计,调整精读略读篇目,确定重点教学篇目,整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形式,特别是要规划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诵读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将这些活动的规划置于模块教学之前,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其中。
第三,微观的规划,即做好每一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重在方法层面的归纳与总结。
学习每一课之前,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中相关的备课参考资料,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做好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
三是学生的规划。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在每个模块中选择更适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
其次,根据教师的评价选题,规划好参与评价的形式等。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策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不仅仅选修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它给教师与学生留有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对选修课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以对注重精深和系统的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或增或删,或详或略,或调整次序,以优化教学结构。
在当前学生不具有课程选择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固定选修”的模块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调整或改编,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和更完善,以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建构。
实验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构。
一是选择。
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要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选修课每个模块的内容含量非常多,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域”的文本作为自己探究欣赏的标本。
如《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有九个专题共18部(篇)小说,教学时我们指导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各选一部(篇)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10篇传记作品,在兼顾中外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五篇作为学习内容。
有选择的学习不仅使模块教学任务能在规定的0.25学年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它符合课改精神,让学生享有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权利。
二是整合。
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
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也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通过调整顺序,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
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结合他们两人的其他作品以及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三是拓展。
这是指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另行组建专题,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另外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建构“法制天地”系列。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毛泽东、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 __、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
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如桓谭、嵇康等,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们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很受学生欢迎。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确定教学重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温如敏教授在他的论著《温如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
”基于此理论,为促进学生阅读,我们认为,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选修课的“修”字,应该是指让学生去自主“修学”。
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
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教学中,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引进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的方式,使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以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
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
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不能大包大揽。
这个过程,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四是要创设阅读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我们在进行试验时,通过“学案检测”、“语言训练”、“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资料索引”、“文章写作”、“学生论坛”等情境,加强在情感方面的刺激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获得情感张力,产生阅读需求。
结果表明,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们会变得兴奋热烈,跃跃欲试,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策略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
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选修课的理想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