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戴嵩画牛》教学案例----吴艳(1)

《书戴嵩画牛》教学案例----吴艳(1)

以读促悟走近文言文
——《书戴嵩画牛》教学案例
昆明市西山区西华园小学吴艳背景分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加入了文言文篇幅,文言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种文体,在小学阶段,怎样教好文言文,是所有一线教师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

《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第七条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根据课标的指导,在《书戴嵩画牛》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四读:读正确、读注释、读节奏、读人物来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

案例描述: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北宋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文章最后写道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当
去问织工”。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读课题,怎么读好课题?为什么这么读?
原来有停顿的读就让我们知道这是写戴嵩的一幅画,这幅画是《斗牛图》。

2、介绍作者和题跋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读课题就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停顿读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比如:书/戴嵩/画牛,讲的是写戴嵩画牛这件事,书/戴嵩画/牛,讲的就是写戴嵩的画——《斗牛图》。

让学生初步感知读出节奏。

二、初读课文
(一)读正确
1、自由读,读正确
2、读第一自然段,多音字正音
(处、好、数)读哪个音,还要看他在这句话中的意思,重点教学“数”。

看意思选择读音。

3、读第二自然段
曝字正音,字理帮助意思理解,写,注意下面是像水不是水。

【设计意图】读正确是学习的第一步,这篇文章中最难读准的是“数”字。

《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第三条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数”“曝”意思并确定读音。

(二)结合注释读,理解文义。

1.学习提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理解。

3、借助图片解释掉尾而斗和尾搐入两股间。

4、指导牧童说的话该怎么读出节奏,让听者能听懂要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是高段孩子学习文言文中需要掌握的一种方法。

本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就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句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多学生并没有看过斗牛的情景,这时,老师借用两幅图片再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两种情况,突破对难点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读出停顿和节奏
1、按照文章的意思和你的理解,读出停顿和节奏。

2、你为什么这么读?说清理由。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读出停顿、韵律和节奏,老师的示范让学习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读出停顿,并在老师一遍遍的“你为什么这么读?”的追问中,深入思考文章要表达的意思。

如:
生: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师:你为什么这么停顿呢?
生:因为蜀中是一个地点,好是喜欢的意思,所宝是指他所珍藏的书画,一轴是有一幅的意思,锦囊和玉轴则表达哦了两个意思,所以我这样停顿。

师:你读出了节奏,理解了意思。

又如:
生: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这句话是要表达“耕种的事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当去问女佣”。

师:是呀,你再想想用什么样的节奏读更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师:这样别人就更能听得懂你要表达的意思了。

当然,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有不同,并不要求学生读出整齐划一的节奏,在意思正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更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

三、分析人物特点,体会文章情感
1、交流写杜处士的句子。

(1)我们看,这句话集中写了杜处士。

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他怎样对待斗牛图的?(爱)
(2)指导朗读,读出喜爱
(3)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锦囊玉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喜爱。

还表现在哪?常以自随,你想想可能什么时候带着?
(4)谁能读出这种尤所爱的感觉,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杜处士真的喜爱,推荐一个同学。

(5)齐读
2、交流写牧童的句子
(1)同一副斗牛图,杜处士尤所爱,那小牧童是怎么表现的呢?请生读。

找得很准确,用一个词说说牧童的表现,是哪个?(笑)(2)请你来读读小牧童的话。

(3)让我们看到一个自信的牧童。

牧童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拊掌大笑,有表情也有动作,你们练练,牧童是怎么说的?
(4)谁来当当小牧童,我们加上动作,带上表情,指指这幅图的错误。

3、牧童为什么敢那么肯定的指出画中的错误?
4、抓住“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体会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么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在通晓文章意思和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再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尤所爱”“拊掌大笑”来理解两个人物对待同一幅斗牛图的不同态度,并通过读出语调和韵律来体悟文章要表达的情感。

在对文本一遍遍的诵读中,教学层层递进,真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五、结语
苏轼用了寥寥93个字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
案例反思:
一、有目的有层次的读。

教学中每一次的读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和效果,老师应该了然于心,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比如我设计的四读:读正确,读注释、读节奏、读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构架中层层推进。

二、用儿童的视角去读。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切忌逐字逐句的解释文义,因为课程标准里要求我们做的是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

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孩子易于掌握的方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 牧童 爱 笑
术业有专攻 曝
法去教学,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设计。

《书戴嵩画牛》的整个设计都是基于儿童的视角在诵读中一步步领悟文章意思,最后悟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在思辨中去读。

教学中一直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老师为什么这么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老师一次次的引导,学生思维的一次次碰撞,真正弄懂了“为什么?”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学。

课堂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是有创造力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