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功能主义摘要:1960年代末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受到质疑,由此出现新的设计思想,包括心理学设计思想,符号学,意大利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性设计。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初在德国得到系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的正统主流设计思想,它认为工业设计是作为文化因素参与经济活动,“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体制内的改革”,使劳动高尚化,以克服劳动“异化”;“艺术”是“道德”与“高尚”的代名词。
功能主义认为设计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工业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状,因此几何形式美就成为功能主义的美学观点,“外形跟随功能”,也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美,通过机器加工来表现完美的几何形式、表面光洁、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表现表面的光顺。
它强调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这也就是说设计必须很理性,不能按照设计师的个人随想。
它强调工业大生产,以降低成本满足下层人民需要和国际市场竞争。
设计师必须熟悉加工工艺,产品必须能够大生产,为此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典型。
它强调设计应当为大多数下层人民服务,提倡简朴节约,设计的产品必须价廉、结实、耐用、质量高。
从192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审美观形成了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周遍国家有较大影响。
他们反对通过设计刺激消费,反对用华丽包装打扮把劣等产品,反对给产品附加装饰。
它反对机器中心论,即:把机器作为少数人的拜金工具,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设计,用机器来奴役人。
它坚持以人为本,用艺术作为理想主义和道德力量来改变机器中心论,强调高尚而愉快的劳动。
功能主义设计又被称为现代设计、技术美、机器艺术。
193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
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1940年代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从事设计,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195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大量水泥建筑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次作为“现代性”的象征标志。
许多高层内部空间狭小拥挤,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并不适合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难清洗大面积的玻璃。
1960年代中期,西方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争论,在美国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的批判,逐渐形成后现代理论,批评把追求纯功能目的理性作为大批量产生的唯一目的,认为这种设计缺乏情感色彩,又有人争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
1965年阿多诺斯在德国工作联盟作了一个报告“今天的功能主义”,批评把功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并指出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确定的用途外,还具有象征符号作用。
1968年又有人提出不能再把功能主义看成至高无上的设计原理,批评六七十年代水泥板建筑的形式主义使人感到单调。
在美国甚至有些高层玻璃建筑被推倒。
由此,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各国受到批评,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功能主义设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1970年代,西方许多家庭已经购买了各种家用电器。
这些家电具有各种功能,按照功能主义思想设计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不能,因为人们对家庭用品的要求很多。
有的用具减轻了家务劳动负担和劳动时间,例如洗衣机。
有的用品使人们的愿望变为现实,例如,卷发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
有的用品提高了家务质量,例如各类清洁剂,但是它们也引起新的生态循环问题。
然而许多电器和工具,例如吸尘器,只改变了劳动形式,把“手工扫地”变为“操作机器”,既没有减轻劳动强度,又没有减少时间。
工业设计逐渐从设计理论意识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是减少时间,减轻家务劳动负担。
其次,人们对“单一功能”用品不再感兴趣,而要求“系统功能”,例如组合柜,成套餐具茶具,厨房系统,组合电器,办公室系统。
企业生产要求最大产出最少时间。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风险,大多数生产厂家只制造少数销路好的产品。
设计主要被市场销售所左右,被预现规定好的成本、技术条件、甚至形状和颜色所限死,这样又引起滞销。
换句话,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工业设计界提出设计目的应当去满足用户需要,必须有新的设计思想以创新产品概念,这样导致了使用行为的研究,从此心理学成为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
1980年代后期,动机心理学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认知心理学被应用到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
二.黑匣子何为“功能”?对于20世纪初的建筑设计来说,“功能”(function)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它指人们对一个房屋的“使用要求”,例如保暖、通风、卧室客厅的设施等等。
但是到1950年代出现系统论后,“功能”的含义变模糊了。
在系统设计方法中,用function表示机器内部的传递函数,是输入与输出的比值,这叫机器的“内部功能”,而不是用户在人机界面上的“外部使用方法”。
当设计仪器时,如果一个人说“function”,工业设计师不明白是什么含义,无法进行交流,此词的概念往往引起许多争论。
另一方面,六十年代出现大量新的微电子产品,使传统设计思想感到困惑。
电子元件微型化使用户难以搞情许多产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这些产品的功能不能通过电子器件外形表现出来,它们象一个“黑匣子”。
人们使用这些产品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从产品的外部形式来了解它的内部功能。
“外形”设计怎么“跟随功能”?许多人开始探索新的设计理论,有人提出“外形跟随美学”,有人提出“外形跟随成本”。
这些理论的潜在思想仍然是在“形式美”的大框架之下,用形式美的方法无法使人“看透”电子产品的功能,也无法设计电子产品外观的可操作性,功能主义和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对这些产品已经失去意义。
后来人们明白了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的关键是:应当通过其外形设计,使电子产品“透明”,使人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功能和工作状态,使它能够与用户进行交流。
为此必须寻找新的设计理论基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产品符号学。
产品符号学认为,设计师应当尽量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的视觉理解过程,把产品内部的功能表现在外观上。
例如,怎么使用户通过外形理解电子产品的功能?怎么了解产品的工作状态?用户怎么进行尝试?怎么观察它的反应?电子产品应当对用户的各种操作尝试提供反馈信号,使用户能够进一步了解产品内部的运行行为,从而使产品行为变得透明。
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是设计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提出不应当以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的理解为出发点,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
产品符号学最先在电子产品中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三.意大利设计德国设计师与其它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德国设计师重视工业技术,其他许多国家设计师重视艺术。
功能主义设计强调设计目的理性,强调采用工业大生产方式制造产品,外形设计一律采用直线和直角,连圆弧都很少,表面多用白色。
经过19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代,西方家庭已经基本都购买了大多数用品。
许多人、主要是非德语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感到机器制造的这些产品千篇一律,外形简单、冷静、中性、几何形状,这种产品显得很理性,冷冰冰。
1970年代兴起了“快乐原则”的生活方式,各种电器产品和日用品的功能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的,人们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许多人对功能主义的理性提出质疑。
在家庭日用品中,产生了所谓的“反现代设计”潮流,反对只以功能理性为目的的设计。
这一潮流主要来自青年人文化圈、音乐、电影、艺术,另外也受美国大众艺术影响。
这种潮流首先出现在英国,然后传到欧洲大陆,形成一种运动反对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
其他国家、尤其意大利的设计逐渐被许多国家接受。
几何造型的审美观对许多国家影响很大,但是对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影响并不很大。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诺理和波索尼(Nulli/Bosoni)认为,1950年代意大利曾经研究过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然而,作为艺术之乡的意大利设计师很快就回到自己的文化上了,意大利设计的动因是追求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这是典型的意大利设计师的心理状态。
他们通过设计有意识地开拓企业文化,把一个企业的各种产品设计成表现一种统一性,反映这个企业的形象。
意大利设计师富于想象,不受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概念的约束,他们强调创新,不寻常地选择材料,节省自然资源,适当地超越习惯设计规则,改变传统形式,创造出人意料的造型,通过外形设计达到好使用目的,表现了人的存在和尊严,充分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性。
意大利设计在欧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居文化,产生于小手工艺术的家具制造业,外形简朴、灵巧。
意大利设计生产体系的特点是“创造性直觉的一种奇妙的融合和手工灵巧”。
虽然著名设计师力克布瑟是法国现代运动代表人,但是他在法国始终仅是个人行为,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法国没有多大影响,法国也没有象德国那样大量的功能主义设计师,法国人也不很欣赏几何美的造型。
与此相反,几百年法国设计追求的是另一种东西。
法国著名设计师诺布立特(de Noblet)认为,法国设计师从不追求造型理论的美学规则,他们擅长设计精致对象,复杂技术产品,以及豪华用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机曾是最先进的。
法国的装潢艺术和豪华产品被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典范。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总是于法国精神紧密联系。
在一般民用品方面,优秀设计往往是昙花一现,有时出现了一个著名产品(例如雷诺Renault 2CV型和雪铁龙Citroen DS19型),但是没有继续下去。
再例如香水瓶,这类创造性的设计师太多了,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个人成功,并没有形成一种符号风格传统。
其结果,用户并不形成对一类产品的偏好。
四.环境与生态问题1970年以后工业设计面临下列新问题。
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
人们已经感到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不能只单一考虑工业大生产和经济增长。
保存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迫切要解决的设计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可以变成可利用的材料;使用风能和太阳能以节约地矿资源;使用雨水,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治理沙漠等等。
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设计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
他在德国首先提出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
从这一思想出发,德国的欧分巴赫大学和柏林的国际设计中心发展了再生设计,他们改变了设计方法并用于实践。
这种设计思想导致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计,后来被称为生态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不再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而是寻找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以维持人类的生存。
通过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在意大利设计形成了独特思想体系,对西方工业设计产生很大影响,它主要采用柔和曲线、充分发挥色彩作用,在日用品、家具和建筑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然而还应当冷静看到,功能主义设计并不是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