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版画画谱的出现已有千余年之久,早在宋元时期" />
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清画谱研究综述
<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
href="#">
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版画画谱的出现已有千余年之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梅花喜神谱》和《竹谱》诞生,明清时期,随着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以图像为主的版画画谱大量出版,仅晚明到清初这段时间就相继出版了《顾氏画谱》、《夷门广牍》等十余种画谱书。

这些画谱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广为流传,对近现代的中国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早期的画谱研究
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的兴起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郑振铎、傅惜华等老一辈学者主要致力于对版画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和推广。

而最早对明清画谱版本文献进行整理的是王世襄,他在其著《中国画论研究》中详尽地介绍《芥子园画传》的版本情况,并且做了客观的评价。

另外,王伯
敏从通史的角度,在分析详述历代版画发展的时候,对明清画谱也有细致的论述。

与中国早期研究者不同,欧美的学者以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待画谱,并予以很高的哲学评价。

在欧洲。

首先把中国画谱译介过去的是比利时的汉学家佩特鲁奇和法国汉学家
沙畹,该译本1918年由巴黎图书馆Librairi Renouard出版。

该译本将《芥子园画传》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笔记》进行了比较,并对画谱中画理画论部分进行哲学阐释,这种观点与中国学者的视角截然不同。

在美国,由施蕴珍(Mai-mai Sze)(1909-1992)完成的英译本,共分两卷:第一卷是《绘画之道》(the tao 0fpainthing),是为译本撰写的对中国绘画原理的介绍。

第二卷是《芥予园画传》的翻译,该译本有注释和评述,在西方已取代了法译本,成为标读本。

“”同样,施蕴珍在英译本中提出的“道”的观点与中国学者研究相比,也显得相当迥异。

在版本文献整理方面,1951年,美国学者裘开明发表了TheChiehTzuYfianHuaChuan(MustardSeedGarden Painting Manual)Early editions ill Americancollections(《美国收藏,早期版本》)一文,该文对《芥子园画传》的作者和出版以及翻译情况做了澄清和介绍,对美国所藏《芥子园》主要版本进行了整理研究。

与此同时,罗伯特?潘讷(RobertTreatPaine.Jr)也对《十竹斋书画谱》的版本进行了详尽的整理。

从早期中西画谱研究方法的比较来看,中国早期传统的美术史研究主要以考据学的方法考察作品及作者的时代背景,限于一种思维模式。

而欧美的早期研究比较关注研究对象本体的研究,同时也尝试从新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阐释,拓宽了画谱研究的视野,但此方法也容易陷入阐释不当的误区。

二、日本的画谱研究
在日本,20世纪初,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先生曾在其著作《支那的绘本》中对画谱有过介绍。

上世纪30年代后,
画谱研究在日本学术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扩展出多样的研究话题。

当时最热门的专题研究是《芥子园画传》,参与的
人比较多,研究成果多以分析个人的绘画经验及《芥子园画传》在美术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为主,研究比较泛泛,不够深入。

二战后,受西方艺术史学的影响,日本艺术史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许多专业的美术史家出现其中,如古原宏申、鹤田武良、武田光一、河野元昭、水上典子、小林宏光等人。

古原宏申的《解题》一文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该文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对《芥子园画传初集》的文字与图像来源做了全面、精细的考证,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图像与文字的渊源流变。

鹤田武良的《芥子圜画传的成立及其对江
户画坛的影响》一文挖掘了很多新材料,证明了《芥子园画传》对江户画坛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延伸到了中国版画与日本版画的关系。

武田光一将日本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池大雅的作品与《芥子园画传》在图像上比较,从其画作的构图、颜色、笔法判断,池大雅有十六幅作品仿效了《芥子园画传》的具体实例,从而将画谱研究进一步延伸到了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与此文研究内容相似的还有河野元昭的“文晁中国画学习:《顾氏画谱》《漂客奇赏因》、水上典子的《画芜村芥子圆画传”》两篇文章。

总的来看,受欧美影响,二战前后的日本美术史研究有了极大变化,评价更为客观,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日渐多样。

三、台湾的画谱研究
受欧美的影响,台湾学者也开始关注美术史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1992年,台湾学者马孟晶完成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晚明金陵《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研究。

该文借鉴了欧美风格分析的方法,对《十竹斋书画谱》及《十竹斋笺谱》画面风格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尝试从二谱的题材内容及风格反映出的玩赏意趣角度切入,探讨晚明文人阶层的玩赏文化。

1999年,马孟晶在《新史学》上又发表“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笺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一文,对明末十竹斋及其
刻书业做了详细的考察。

马孟晶认为,“对个别书坊及其主
人之出版取向与出版风格作更细致的考察,应为出版史研究中很值得拓展的空间”。

以后,台湾学者更侧重于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人,将画谱纳入到社会及文化环境中,内外结合进行研究。

1997年,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马铭浩以《中国版画画谱文献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

论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以版画画谱在中国画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为命题,阐述其对于画迹的保存、绘画的教育功能、与所谓文人画的关系及因版画画谱所引起的变形画风等问题。

2005年,郑文惠发表“诗意的图像化:晚明《唐诗画谱》的性别想象与空间美学”及“身体、欲望与空间疆界――晚明《唐诗画谱》女性意象版图的文化展演”两篇文章,文中认为《唐诗画谱》除了具有清玩雅赏的文雅化娱乐功能之外,也具有教育启蒙的意义。

作者认为除了官僚乡绅、文人雅士,亦有商人大贾、姬妾仕女,以及拥有经济条件的市井小民,尤其是姬妾仕女应是通俗文化读物的重要读者群。

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杨婉瑜的“晚明《唐诗画谱》的女性图像”一文则从画谱的母题入手,以文学中隐喻的手法来剖析《唐诗画谱》中的女性图像及明代文人的才女观。

该文将《唐诗画谱》插图表现母题分为闺怨、游赏、女性形象和画中屏风来诠释《唐诗画谱》的图像表现,不仅具体有独
立于文学传统之外的审美价值,其意义更可扩大到明代才女观的思想脉络。

而毛文芳的“于俗世中雅赏――晚明《唐诗画谱》图像营构之审美品味一文,考证了《唐诗画谱》的选诗及其雅俗审美品位,也是一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

四、画谱研究的反思
近20年来,随着中外交流机会增多,大陆美术史学者的视野逐渐扩大,在受到欧美及日本、台湾启发的同时,也在反思研究方法的问题。

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董捷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通过对明末湖州版画全面的考证后,发现以往国内版画史研究以地域界分版画风格的作法,是完全主观和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有在南京、杭州刊刻的版画作品,而不存在“金陵派”、“武林派”的风格流派。

反思“徽派版画”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国内版画史研究状况,我们以为其要害即在于始终不能冲破“地域文化”的狭隘观念。

对于版画史来说,只有彻底抛弃“地域流派”的旧有框架,回到实事求是的个案研究上来,才能有效地恢复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图景。

实际上,他的多层次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日本小林宏光研究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步,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美术史学一元化的格局。

另外,中国学者洪再新,在中西美术方法结合研究上,也有新的尝试,他受美国学者高居翰先生剖析中国画家与赞助人关系的启发,从画谱人手划分了明清绘画授受关系的类
型,并提出了一些有待注意的研究课题,如明清画谱在流传过程中的个案细节,明清蒙学、女学中的绘画教育情况等。

他的文章为大陆的画谱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20lO年6月,台湾的《汉学研究》杂志出版了,一期“明清的图谱与版画”专辑,并提出几点近年版画研究关注点。

此专辑收录的几篇文章都是从单一作品或文本出发,对编辑与出版的过程和内容做精细考察,出版者的角色和书籍编辑的策略都是关注的焦点。

这一专辑的诞生,标志着版画画谱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入的阶段,也使我们看到了新的方向。

纵观百年中外画谱研究的历程,从早期侧重于对画谱版本文献、工艺技术、美学思想等方面研究,逐渐发展为对图文关系、风格、功能及社会环境等多层次探讨,到目前的纵深的阶段。

笔者认为有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如晚明时期画谱的出版高峰对清代的画谱出版究竟有何影响?此一时期画谱风格特征及画作题材的选择与受众群体有何关联?除了刻印者之外,绘稿人、出版商或许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画师与刻工,画谱内容,出版地,出版目的,受众群体等问题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

只有在这些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才能真正确定画谱性质、风格与功能的取向,并和外部因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多层次的结合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