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地震的危害和救助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
震灾严重,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灾害的损失触目惊心。
那地震都会出现那些灾害呢?
一般分为原生灾害(直接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原生灾害外,还会带来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
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
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
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而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人的心理创伤等社会性灾害称为诱发灾害。
对此,我们理应时刻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面临地震灾害时,我们才能准确应对。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
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底层建筑可以尽快有序撤离至开阔场地,并抱头下蹲。
高层建筑应尽快缩小目标并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
比如此刻正在教室内,那么我们应该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绝不要乱跑。
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在操场或室外或者已跑到室外,可迅速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折回教室去。
若是在家中,要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若是在公共场所,听从指挥,保持距离,有序离开,避免出现踩踏事故发生,并尽快赶赴避难场所。
假如不幸被困之后,我们应如何自救呢?
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
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
其次,保护自己不被二次伤害。
设法清除头部障碍物,扩大周围空间,用砖块、木头加固残垣断壁。
再次,设法与外界联系,并尝试寻找通道。
通过光照、声音向外发出求救信号;朝向有光的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但不能使用明火。
最后,保存体力。
节约体力,不做无畏的呼喊;节约水和食物;设法包扎伤口,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掌握一些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做好自救和互助,地震灾害是会被我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