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论文
1课堂设计是关键
有了课余的资料准备,要使学生对课程真正产生兴趣,更关键的一步是要看教师的课
堂设计环节。
1课堂授课环节的灵活设计,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比如,有
一次上课时间恰逢元宵佳节,笔者就利用平时搜集的谜语素材,占用一半课时举行了财政
灯谜会,谜面多涉及财政经济方面,猜中者还能得到一份小礼品。
这样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另一方面也未太多耽误课程进度。
学生争相抢答,也是对这一课堂灵活设计的肯定。
2课堂中幽默视频与小段子的穿插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第
一节课讲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一段“90后出师表”的小段子,段子中提到某90后在没有教育资助、就业扶助、医疗保险、房价管控、食品安全等举措下的悲催
结局,引出“如果有相关政府举措的话,结局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兴
趣高涨,自己就列举出近在身边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他们觉得
财政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比如,在讲到财政支出——购
买性支出时,会播放幽默视频《咱纳税人的钱都去哪儿了》,让学生对纳税人的钱,也就
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去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兴趣
和疑问去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在学习财政收入——税收部分时,通过播放视频《中华税
收历史》《你知道自己都交了哪些税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我国的税收发展史
和税制现状。
还有在讲到国债时,播放英语视频《十分钟让你了解美国国债危机》等,在
动画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
2021年国家新预算法颁布后,财政部官网上有一段《分分钟讲讲新预算法》的形象生动的视频,在讲到政府预算时播放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新预算法新在哪儿。
看完形象的视频资料后,学生的回答是踊跃的,还表示今后会关心政府预算是否会实现真正的阳光化。
这就说明学生真的是在从兴趣
出发进行学习。
3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设计,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重要一环。
比如,在讲到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时候,引出一些现实中的具体案例,如“110警察该不该给居民代买早
点或代开门——析论政府职能的错位”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结合课程知识,按组分工
讨论查找资料,分组制作PPT,让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站上讲台,自己分析自己讲解,
最后教师点评分出伯仲,胜者奖励,落后者也予以鼓励。
这种以比赛的规则进行的PPT展
示课,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课堂的参与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
针对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的高校连年扩招现象,在课堂上举办辩题为“高校扩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课程辩论赛,学生积极
应对,自己选举辩论赛主持人,还邀请教师做特邀嘉宾,每组的四个辩论选手准备充分,
口若悬河,还搜集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这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量。
这种课
堂形式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专业知识以外的譬如团队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
能力技巧。
角色扮演的情景剧也是笔者安排的一种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
面对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出发
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相对来说,政府预算章节的内容要显得更理论、更枯燥一些,这
一章节中关于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的讲解,即可考虑采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
剧教学模式。
让学生扮演政府、央行、财政部、政府采购单位、市场个体等不同角色,通
过自己参与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升这一章的学习兴趣。
2课后交流是重要补充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利用课后和节假日多接触学生,与他们谈心交流,这样,
学生尊敬、喜欢老师,也就会增强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在课后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和学生
是平等的,教师除了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应该和他们聊一些蕴含专
业知识的小话题。
比如:看到男生吸烟,就开玩笑地说这就是负的外部性;和女生聊她们
喜欢看的韩剧,就说说其中引发的一些经济学效应;等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另外,
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庄粉荣的小说《避税暗战》、宋鸿兵的
《货币战争》,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与归宿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章节内容。
这些小说读物能让学生在阅读小说跌宕情节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教
师在与学生课后交流时能有共同的话题。
3结语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较强。
如何将枯燥的财政理论
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
笔者通过上述“接地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
实际上与
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
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
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
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
众所周知,而特色
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
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
选修
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
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
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
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
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
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对于许多地方校财政学专业而言,课程信息化就是从在黑板的“满堂抄”变成了电子
版的“满堂念”。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及应变能力。
许多情况是教师只对课上的时间负责,课下学生所做的与课堂没有关联性,
学生找缺少方向感,导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课下时间大都“荒废”了。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的关键在定位,定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
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
是地方校财政学专业理性之选。
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综合能力。
其方案要有所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强调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如开设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等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
二是增加了操作性应用类课程的比重。
如开设了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税务代理、纳税筹划等课程。
三是强化了基础类课程。
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四是增加了课内实验的学时数。
增加税务代理、税务管理理论与
实务、纳税筹划等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
三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代理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
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
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操作上,在重视财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对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
培养,鼓励教师成为“双师”。
四强化实践教学
美国有1/3的高校是应用型教学模式。
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应用型模式。
在加
拿大,合作教育下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此前他们已有将近1年的工作经验,走上工
作岗位很快能胜任工作。
强化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从思想应重视实践教学工
作,还应从经费、计划落实、跟踪管理、检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实。
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接触实践和社会的机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