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窦志萍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
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
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
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一)北方的穴居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
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
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
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
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
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
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
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
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
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
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二)南方的巢居还有一批当时生活在南方,特别是百濮百越人,他们生活在南方,南方雨水更多,而且一年四季雨水都多,再加上南方还有一个特点,森林比较茂密。
在这样的形成下,如果一旦从山洞里面下到平坝里面,地上一挖就出水,所以不能穴居。
再加上因为雨水多,植物茂盛,蚊虫特别多,各种爬行类蛇类特别多。
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们非常聪明,挖不上地下,到树上去住。
受到鸟的影响,鸟可以住在树上,人也可以住在树上,开始是在树与树之间搭起一些窝棚,有点像版纳森林里的瞭望塔一样。
两棵树当中拿个树干一搭,然后弄点树干铺在两个树干之间,上面拿点树叶子挡一挡,人就住在上面了,这就是最早的巢居。
住在树上有什么好处呢?地上湿气很重,把房子架高以后,湿气就上不去。
后来在森林里面生活实在不安全,要到远离森林的坝区去住,就沿袭了这个方法,上面用支架把房屋架起来,人住在上面,下面就空了下来,空下来以后,一些污浊的空气就往下层走,同时一些蚊虫主要也在下面,这样对人的伤害就少一些,哪怕有点小动物,要爬上去伤害人,也给它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南方地区主要是耕作,耕作就要养牛,牛养了又怕丢了,干脆就养在下面这一层,这样养起来以后,家畜就在家里,也不会丢了,也抬高了一点,湿气上不来,这就是后来的南方干栏式建筑。
这种干栏式建筑,随着百越人和百濮人的迁移,在我国南方地区比较普遍。
像云南滇南一带的各个少数民族,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从百越人的后代发展过来的,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建筑体系。
这些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就是树,现在搬过来了,没在森林里面了,但是下面是架高的,人住在上面。
而且屋顶有点像北方现在高层次建筑里的歇山顶,这种歇山顶是可以避雨的,雨水不可能积在房顶上,而北方的房顶是平顶,因为缺水,而且晒粮食没有地方晒。
南方晒粮食有的晒到房顶上,有的晒到树上,就是整个格局是跟我们的环境有关,跟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的特殊的地域,人们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两大民居体系,以北方为代表的穴居以及后期的发展体系;南方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体系。
随着这个发展以后,像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进一步发展,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变化到了明清时期就形成我国最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
它是围在里面的,而且一层一层的围,就变成一种向心型的思维,而且等级观念非常强,就是中国传统一种的等级观念,正房、偏房,谁谁谁住哪个地方,是有严格规定的,体现了一种宗族制。
另外包括房屋里面的整个格局、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从穴居的发展体现出来的一种类型。
这几幅图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这个生活在森林里的,这个房子是拿树皮盖起来的房子。
这个是碉楼,在云南有,到了迪庆地区包括西藏的碉楼。
这个是羌族的房子。
围屋是福建的,这种房子是穴居的变形,这是内室。
但是从外看,它完全是穴居的,但是里面的格局又吸收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整个围屋的造型是由别的地方迁来的,是客家人的房子,其实是我国中原地区迁徙过去的,但是到了福建以后,气候又比较热,所以外形的造型仍然是围屋,这个其实也像我们的土掌房,是穴居的变形。
但是里面,因为到了福建天气比较热,里面又吸取了很多干栏式建筑的风格。
这个是我国南方临水地区的,从屋檐的变化来讲,其实是我国的一些干栏式建筑的变体。
这个是广东的碉楼,这种房子属于很特殊的形制,为什么盖这种碉楼?跟羌氏庄园是一样的,主要目的是自己围起来,那些地方的强盗和土匪太多,所以把房子建成这样了。
到了云南以后,情况更为特殊。
因为云南是多民族省份,从民族的种类来讲是我国最多的,就是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大分散、小聚居,而且交错居住的情况,也就导致了云南建筑类型特别是民居建筑风格非常的丰富多样。
通过窦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民居体系分南北两大类,北方民居多为由穴居演变而来的合院式建筑,南方少数民族则多居住在以巢居演变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中。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所以云南的民居类型更是丰富多彩,那么云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过哪些民居建筑呢?这些不同的民居建筑又是依据哪些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呢?一直到旧石器时代,在云南考古上已经发现了,特别是滇中特别土地上,人们的居住是洞居。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云南的先民们开始了住房的营造,在营造过程当中,在寒冷地区的人以及从北方迁移过来的民族居住的地方是穴居。
而百月民族迁移过来的,以及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在南部地区特别是干热河谷地带的、南方河谷宽谷地带的民族居住的是巢居。
在青铜器时代,云南有了木结构的房子,这个是石寨山遗址挖出来的。
以干栏为主,部分还有井干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二者合一,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建筑形式。
二、云南民居建筑形式云南的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是四大系列。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总体形式是干栏式的,但是由于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这个民居形式又有所变化。
所谓干栏式建筑在《唐书·南蛮传》这样写的“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人住在楼上,走个楼梯上去,这样叫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巢居的变形,主要是用于防潮防湿、防虫。
建筑由长脊和短脊来形成,然后高出地面,主要是用于雨水较多的地区。
干栏式建筑是随着古百越人迁徙到云南以后来到云南的,目前分布区域主要在云南省的南部地区,比较多的集中在了西双版纳、德宏、文山等地,另外怒江州、普洱和临沧等地方也有这样的分布。
而这样的分布从居住的民族来讲,主要的有傣族,我们很多人把这种房子直接简称傣家竹楼,其实住这种类型房子的不仅是傣族,很多民族都住,但是已经习惯了,叫傣家竹楼。
其实住这种房子的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拉祜族、佤族、独龙族、傈僳族、布朗族、基诺族、壮族、水族等等。
他们居住的地方要么就雨水多,要么就临水,凡是雨水多、临水的地区主要以这种房子为主。
在众多民族当中,主体以百越民族后代为主体,但是也有少部分是属于孟高棉人的,但是他长期民族杂居,他觉得这样的房子更适合,然后也做成这样的房子了。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房子,又有所不同。
比如说这两栋,都是竹楼,有一个区别,下面架的高度不一样。
上面这个要高一些,下面这个相对来讲要矮一些,高的敞开度大,低的几乎是密封的。
这个区别在哪呢?这个是版纳的民居,这个是德宏的民居,其中有一个原因,西双版纳的降水多于德宏,所以水多,下面这一层架的就要高一些。
而德宏汉傣比较多,雨水比较少,他住的房子相对来讲就要矮一些。
云南的干栏式建筑又分了六个大类:1. 傣族竹楼就是用竹子做的,西双版纳地区专门有一种火燎草,他们做这个竹楼有一个特点,这种草盖到房顶上的时候要盖好几层,放一层以后用火点着了,然后风就在房顶表面燎过去了。
然后马上把扎好的草盖上去,然后洒水。
洒水以后再燎一次火,再把它盖一层。
所以这个房子雨季来了以后,密封不透的,水漏不下来的。
但是一到旱季,在部分地区就会自动的像个帘子一样拉开,空气就会进的来,雨一撒上去,自动膨胀,就关起来了。
2. 傈僳族千脚落地屋傈僳族住在山上,但是山上湿气也很重,而且地上虫子也多。
然后有把房子架的高一点。
傈僳族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不需要养牛的,所以下面就不需要养牛了,顶多放养一点鸡之类的,所以只要鸡能钻进去就可以了。
而傣族是一养牛的,下面牛得进得去。
而到了傈僳族,鸡只要能跑进去,晚上进去,白天出去了,所以房子的架高就比较低,有一个空隙。
而且它的牢固性不强,没有像傣族有黑心木来做支架,所以就是用竹子支在下面,因为竹子比较软,支不住,所以就要支很多杆,所以叫千脚落地屋。
3. 景颇族矮脚长屋下面也矮了,同时不是一家一户,景颇族由于历史发展和民族特色,是有一点点类似于是一个家族一大屋,然后族长住最里面正中的那边,下面一家一家的就往外住,所以是长脚屋。
4. 拉祜族、佤族木掌楼盖的房子有点像土掌房,但是是拿木头盖的,样子还是跟干栏式建筑一样,所以给个名字叫木掌房。
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海拔相对要高一些,不是像傣族那样的,所以住的时候是拿木头架高来做,但是墙很厚。
5. 德昂族的刚底雄有一点点像木掌房。
6. 壮族的吊脚楼它也是属于百越系的,也是属于干栏式建筑。
所以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南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以及各个民族都在使用。
但是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方海拔高度、纬度、降水量、生活习惯的不同,干栏式建筑在用料上有区别,高度上有区别,而且形制上也略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