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谈中国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3.感受、揣摩课文生动机智的语言。
(核心知识)二、课外助读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其中《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2.写作背景本文是1945年12月6日作者在上海对美国人做的演讲,文中有“贵国”一词,指的就是美国。
原文是英文,后作者翻译成中文。
3.相关知识史诗: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一般分作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
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三、预习题1.给下列字注音并书写。
精髓.()一蹴.而就()数见不鲜.()梵.文()轻鸢.剪掠()颦蹙..()深挚.()咻.咻然()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1)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 )(2)指海市蜃楼。
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 )(3)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 )(4)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 )(5)使气息震荡,肝肠回旋。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 )(6)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 )(7)不能够说出来,说不清楚( )(8)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9)比喻说话、做事自己和自己相抵触。
( )(10)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 )3.请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
答:4.请揣摩以下语句的含义。
①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答:②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答:③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答:5. 请提出预习中遇到的一两个问题。
答:2《谈中国诗》当堂训练姓名:班级:座号阅读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到“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这部分文字,完成1~4题。
1.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2.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怀孕的静默”是指“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很大。
3.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中“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5.解释句子的意思。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答:《谈中国诗》课后拓展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节选)宗白华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早在《易经》《系辞》的传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诗人对宇宙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
汉苏武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魏文帝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子建诗:“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晋王羲之《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又《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谢灵运诗:“仰视乔木杪,俯聆大壑淙。
”而左太冲的名句“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也是俯仰宇宙的气概。
诗人虽不必直用俯仰字样,而他的意境是俯仰自得,游目骋怀的。
诗人、画家最爱登山临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人王之涣名句。
所以杜甫尤爱用“俯”字以表现他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他的名句如:“游目俯大江”,“层台俯风渚”,“扶杖俯沙渚”,“四顾俯层巅”,“展席俯长流”,“傲睨俯峭壁”,“此邦俯要冲”,“江缆俯鸳鸯”,‘缘江路熟俯青郊’,‘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等,用俯字不下十数处。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
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中国人爱称太虚太空无穷无涯),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
近代无线电、飞机都是表现这控制无限空间的欲望。
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
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中国人面对着平远之境而很少是一望无边的,象德国浪漫主义大画家菲德烈希(Friedrich)所画的杰作《海滨孤僧》那样,代表着对无穷空间的怅望。
在中国画上的远空中必有数峰蕴藉,点缀空际,正如元人张秦娥诗云:“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
”或以归雁晚鸦掩映斜阳。
如陈国材诗云:“红日晚天三四雁,碧波春水一双鸥。
”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
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诗经》上蒹葭三章很能表出这境界。
其第一章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而我们前面引过的陶渊明的《饮酒》诗尤值得我们再三玩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韦庄诗云:“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储光羲的诗句云:“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以及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
“水流心不竞”是不象欧洲浮土德精神的追求无穷。
“云在意俱迟”,是庄子所说的“圣人达绸缪,周遍一体也”。
也就是宗炳“目所绸缪”的境界。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
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2《谈中国诗》当堂训练1.D(解析:从上句“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可见A、C句篇幅的短小和容易理解的内容并不代表“易尽”。
“无垠”又是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的比较中来理解的。
)2.A(解析:A项,“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比喻诗歌的篇幅(形式)与思想表达的关系,是指“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其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
)3.B项(解析:“诗意不了了之”不是中国诗歌的特色。
中国的诗歌的暗示是内容与情感之间的相关联。
)4. A (解析:联系上下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所以,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这是比喻,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表达的对象不是“艰辛”,而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暗示性的特点。
)5.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对诗歌的解读成为读者自我的一种感悟的过程。
2谈中国诗1.suǐcùxiān fàn yuān pín cùzhìxiū2.(1)一蹴而就(2)空中楼阁(3)超以象外,得其环中(4)数见不鲜(5)回肠荡气(6)拔木转石(7)不可名言 (8)矫揉造作 (9)自相矛盾 (10)不了了之3.结构图解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12段):第一层(第3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重点论述中国诗第二层(第4-8段)),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的各个特点。
第三层(第9-12),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第13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4.请揣摩以下语句的含义。
①这句话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