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结课论文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知不觉,为时一学期的选修课程《趣味心理学》即将结课,我尝试梳理记忆,想把课堂上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将自己觉得新奇而有用的知识总结一下、深入一下。
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感想,以此自强。
《趣味心理学》,一共九章,其大纲如下:1.什么是心理学?2.关于社会心理学!3.关于人格心理学!4.关于恋爱心理学!5.关于认知心理学!6.关于色彩心理学!7.神奇的催眠术!8.怪诞心理学!9.心理学与生活!所谓趣味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绝不枯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一门学问。
心理学历史很长,长到约三千年前。
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也都是名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而趣味心理学则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分支。
课堂上涉及到了很多个趣味心理学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从众现象3、晕轮效应4、鲇鱼效应5、马太效应6、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7、安慰剂效应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9、霍桑效应其中我想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讲讲我的理解。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出自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
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罗米欧与朱丽叶》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
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
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另外,心理学家鲁宾发现;男女对对象的爱情得分是一样的,但女性对自己对象喜欢的程度,比男性对自己的对象喜欢的程度要略高。
男女对同性朋友的喜欢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爱自己的同性朋友。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女孩子们可以一起牵手走路,甚至喜欢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说悄悄话,却很少看见男生会这样的缘故。
然而,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上的解释之一是,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
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
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
反之亦然。
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
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几乎无人不知的爱情悲剧,在每个民族都流传着,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权总是逐步受到尊重的,恋爱婚姻的自由在每个民族历史上,都有一段身不由己的阶段,也就是造就悲剧的阶段。
在中国,无人不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深入人心。
一直到现在,还偶尔听到某某男女因为父母坚决反对,殉情自杀;或者男女因反抗父母未果而私奔。
私奔后的结果也不是全部都很好,好多是私奔后发现对方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好,因为已经和家人决绝了,只好凑付着过,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导致个别人绝望自杀。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种悲剧的发生呢?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因为两家是世仇,家人坚决反对,他们的感情却在家人的百般阻挠下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开始只是不知情的兄弟关系,梁山伯根本没有娶祝英台的想法--因为是“弟弟”,但是,得知祝英台对自己一往情深又绝对不能修成正果,于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不能失去,越是觉得绝对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是觉得珍贵。
于是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得到的难度,是促使人们拥有某种东西的简单办法。
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好多的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
眼看着孩子处了一个对象,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口碑也很差,可是孩子偏偏喜欢,这时候父母往往出面干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是干涉越是相爱,处理好了孩子会留下一辈子对初恋的残酷记忆,忘却一段可能是悲剧的恋情;处理不好就像前边说的,引发真正的悲剧。
并不是说罗密欧不好,最起码朱丽叶在受到百般阻挠的热恋中,无暇顾及罗密欧的缺点;反之亦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几乎每个省市全部建起了和西方各个发达国家致冷机企业联营的中国电冰箱制造厂,那个时候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什么“*--阿里斯顿”“*--利渤海尔”“--飞利浦”等等,品牌众多的冰箱一拥而上,终于导致价格跳水,各个冰箱厂家为了占领市场,纷纷提高产能,降低价格,大打价格战。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羊群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消费者因为价格多变,广告铺天盖地,无所适从。
这时候,有一家最精明的厂家,做了一件最精明的事情--砸冰箱以表示质量第一的决心;然后,就是保持坚挺的价格,以保证品牌的规格;第三,控制产量让市场“饥渴”,这个厂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海尔集团。
那个时候,我家买的琴岛-利渤海尔冰箱就是托人才买到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于不突击产量,不降低价格,海尔的质量没有受到价格、成本大战的影响,也没有突击产量,使海尔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对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绝对占领,形成了中国电冰箱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加上后来海尔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使海尔步入了健康稳健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之路。
有些广告就很会把握这一点,尤其是日本汽车业。
大家可能还记得天籁进入中国以前,铺天盖地全是对这款汽车的溢美之词,让好多人持币等车。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盼到了隆重的下线仪式,然后就是对市场实施饥饿制约,就是限量生产,在汽车降价的时候,高抬价格追加提车费,更加吊足了购车者的胃口。
这时候你还会在乎它的性能价格比吗?于是日产大赚了一把。
由此可见,在生活、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伤”了自己。
“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
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
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
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
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
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
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
一旦电影、书籍、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情绪的对立,从而强化孩子行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愿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