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亚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师”“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
如何进行亚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指采用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措施,对 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通过
健康体检
健康评估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对
健康保险
个人 或群 体的 健康 危险 因素
进行
监测 分析 评估 预测 预防
使公众 保持
能量平衡 有效运动 量化饮食 身体活动
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美国)
(6)既往可耐受的运动后24小时全身疲劳; (7)和病前不同的全头痛; (8)游走性非炎性关节疼痛; (9)神经精神症状(畏光,暂时性视盲,健忘,兴奋过度,意识模糊, 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忧郁); (10)睡眠紊乱;
2、体征标准 (1)低热; (2)非渗出性咽峡炎; (3)可触及颈前、颈后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直径≤2cm)。
六、亚健康的检测与诊断
亚健康的医学检测方法
量表检测 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亚健康状态自测表
血液学检测(一滴血检测法) 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DI)亚健康评估法 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 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细胞阻抗测量
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检测 是祖国传统经络医学理论和现代高新电子技术设备结合的产物。
三、亚健康的发生原因
亚健康的发生原因
目前认为亚健康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不良饮食行为、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竞争、紧张、冲突、焦虑、抑郁等。
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等。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等)。
四、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亚健康的临床特点
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无确定病因或病因不明 是机体身心轻度失调状态的一组临床症状,“不定陈述综合征”。 其临床特点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三种减退:
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无器质性病变,属功能性改变 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 呈慢性发病及发展 若及时干预可逆转为健康状态 若不及时防治,可发展为疾病。
七、亚健康的防治
亚健康的防治意义
医学领域
有可能阻断亚健康向临床病态的发展,真正达到“治未病”的目 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社会效益
提前防治亚健康,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降 低国家、个人医疗费用,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具有 实际意义。
经济效益
亚健康保健治疗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开发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若能 抓住这个机会,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亚健康的发生机制
虽然现代医学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 止,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对于亚健康的发生机制认为是:由于心理、社 会、生物等多种环境因素,引起机体的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导致基因表达紊 乱,最终导致亚健康的发生,其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 乱为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美国)
主要标准 1、持续性或反复性疲劳或极易疲劳,表现为: (1)睡眠休息后不能缓解; (2)严重时,日活动量减少≥50%。 2、排除其他慢性临床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慢
性或亚急性细菌感染、慢性精神病、慢性炎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次要标准
1、症状或病史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6个月。 (1)低热或畏寒; (2)咽喉疼痛; (3)颈前、颈后或腋下淋巴结肿痛; (4)不能解释的全身肌肉无力; (5)肌肉疼痛或不适感;
70%
亚健康人群
亚健康人群是从亚健康诱发环境的角度审视的,这类人群的特点是 存在着易诱发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作紧张或不适应人群 (如“三资”企业员工、农民打工者等) 生活不规律人群 (如小公司经理、昼夜轮班者、经常出差者等) 烦恼、焦虑人群 (如出国者、大学生等) 情感空虚、悲观抑郁人群 (如下岗者、离婚者、离退休者等) 特殊职业人群 (如演员、医护人员、电脑爱好等) 遭遇突发事件人群 (如突然遇到失恋、重病以及意外受伤等) 机体生长发育、转折期人群 (如儿童、青少年、更年期男女等) 体弱及病后人群 (如平素体虚者、大病、重病之后者等) 精神压力过大人群 (如公务员、知识分子、成功者等)
健康的八大要素
营养(Nutrition ) 锻炼(Exercise )
喝水(W) 阳光(S) 节欲
(tolerate)
空气(A) 休息(R) 信念(T)
NEW START 新起点计划
“大健康”时代
保持健康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生命科 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什么是“大健康”?
就是指要全社会人群达到健、寿、智、乐、美、德的“六字人生最 佳境界”。
亚健康管理的各级要求
对个人来说
应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劳逸结合,合理饮食,戒除不良嗜好,不 要自寻烦恼,学会调适自己,面对现实要学会宽恕、忍让,不以自我 为中心,要循序渐进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和评估。
对医疗工作者来说
应重视继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改变,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真正地做到“以 人为本”。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和指导。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 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又 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有人认为其特点是“我没有病,但我不健康”。“没有病”是医生 说的,因为诊断疾病无依据;“不健康”是患者说的,因为他感到痛 苦的折磨。
亚健康的转归
亚健康管理的各级要求
对企事业单位来说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超时超负荷工作比比皆是,应加强法制观念, 遵守劳动法,建立健康档案及保险等。科学地安排劳动者的工作和生 活,提倡文明休闲和保健。定期进行员工健康检查,及时评估,及时 干预措施。 对政府卫生部门来说
1、应随着医学模式转换相应地改进医院管理工作,有组织地加强医 生的医德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改变,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医学 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论理学等相关知识;
亚健康诊断的参考标准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
① 已经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6个月以上,通过系统检查, 无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损害证据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阳性改变;
② 无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或原有疾病在康复过程中的 病理损害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与现有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内在联系;
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故能形 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皇帝内经.素问》
心理平衡 适量运动 适时休息 戒烟限酒 合理膳食 药物干预 中医防治
八、亚健康的管理
什么是亚健康管理?
所谓亚健康管理,就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 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 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亚健康的转归有二:一是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态转变; 二是任其发展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态,甚至出现“过劳死”(一种 因过劳导致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
二、亚健康的发生率
世界三种人(WHO的全球性调查)
健康 10%
健康人群——约10%
疾病
20%
亚健康人群——约70%
疾病人群——约20% 亚健康
其它 观指甲测健康、观舌测健康、观面测健康及中医的三部九候综合评
估等
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国外有不少国家针对亚健康状态中最常见的慢性疲劳 综合征制定了相关标准,其中美国标准的使用较多,以下 为美国标准,可供参考。
诊断标准(美国):即必须具备2项以上主要标准和6 项以上症状标准加上2项以上体征标准,或单纯症状标准 超过8项者,可确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接下页)
2、改变医院门诊布局,增加心理咨询门诊,使全社会均重视心理咨 询,增加心理卫生的含金量。
3、建立公共健康管理制度。
最后每日保健建议(五个一)
珍惜健康! 维护健康!
每天笑一笑 运动一小时 晨起一杯水 日间一份果 睡前一杯奶
创造健康! 享受健康!
2、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在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活动中,能够恰如其分地扮演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
色,注意以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应当重视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协调。
“治未病”深刻地揭示了“大健康”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过:医学应当是研究健康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现代医学却 忙于应付各种已发的疾病,研究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也都是“对症处 理”。问题就出在预防措施的滞后。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治未病就是其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亚健康?
什么是亚健康?
五、亚健康的分类
亚健康的分类
躯体性亚健康
躯体性症状,以疲劳为主,还可有失眠、便秘、头痛、腰背酸痛等
心理性亚健康
急躁、焦虑、抑郁、担心、恐惧等。
社会交往性亚健康
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
道德性亚健康
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导致行为的 偏差、失范和越轨 。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亚健康对话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罗仁 教授 海南医学院护理学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确立,
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不虚弱,而且包括在 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